高昌吉利 與咸通玄寶禮儀福壽花錢說桂陽監的故事
"高昌吉利"----是一種稀有的錢幣文字。高昌是地名,吉利是國王的意思。
發現在新疆吐魯番一帶。有兩種字體。斜頭刀與直頭刀"利",流通錢比一般古錢厚。高昌與周邊勢力之間的關係,我就不多說了。唐懿宗李璀 年號咸通:860年十一月-874年十一月
歷史上有一筆紀錄,桂陽監 (在湖南南方--豐富金屬礦產地)與"咸通玄寶"。
有說是懿宗信道教而鑄的功德錢。
那麼桂陽產的金屬,皇帝的道教信仰,860-874的年代,高昌國與大唐,
還有這兩個禮儀大花錢,刻花紋的大錢,又是什麼關係?
所有有錢幣文字的錢型物,不是全都是流通錢幣,無論官鑄私鑄 ,都有一些吉語錢 禮儀錢 鎮庫錢 開爐錢等等。在下面這兩個錢的年代之前,都沒有這種手刻花紋。為什麼?
(見下面乾元重寶 鎮庫大錢)
因為要在金屬物體上用手工刻花紋,呈現美麗的金黃色,有一些材料與技術問題。
桂陽產的金屬礦,金 銀 銅 鉛 錫,依照比例融在一起時,就產生這種可以刻花紋的金屬。(屬於青銅系列)
洗掉一些青銅鏽與紅鏽之後,出現的就是下圖看到的物體。
高昌洗掉又磨掉一些鏽,咸通 則沒磨。
正面文字,背面蝙蝠與壽桃,禮儀錢 福壽意義很明顯。
兩個幾乎相同圖案。唐朝沒有在壽桃間夾兩個錢,五代的就有,變成福祿壽,五代十國都想錢財的現實問題。
周邊一圈紋飾,唐草紋,又是什麼訊息?
左邊五組,回教五功,佛教五蘊
右邊八組,道教的八仙。
看到這裡,我就毫無懷疑了。臆造仿造沒那麼多學問功夫的。
所以故事就是唐懿宗時 ,發現了一個刻花錢的新玩意,然後當高昌回紇派大臣來朝貢時,就準備回禮的禮儀錢。最後當然沒送出去。所以就堆在桂陽監倉庫。
" 他派手下的達干(官名)*米懷玉*朝見唐懿宗李璀"
但是新玩意很誘惑個國王帝王,所以後來興盛一陣子。元朝還有,明朝就沒看過。清朝與太平天國又出現。
所以九世紀到 十四世紀有這麼一種宮廷禮儀裝飾贈送或是鎮庫開爐祈福意義的官製花錢,在契丹大遼,五代的後梁後唐,南唐馬楚,閩國,宋朝更是大流行,金,西夏,南宋,元,就少下來,然後明朝又回到無邊飾,乾元重寶那一類的鎮庫錢。(黃銅-銅鋅 ?紅銅系?)
-----------------------
那麼疑問是,為什麼這些錢會出現?
第一個因素是材質好,經得起歲月
第二 長得美,缺金屬要造新錢時都手下留情,因此朝代更替就更集中了。
第三,據說當年大躍進土法煉鋼時,有眼尖的搶救下來。
第四,據說二十幾年前東北內蒙有出土,但是都被當成臆造假貨,流落地攤真真假假。
第五,後來因緣際會太玄,我就不說了。
總之,真相花了我幾年時間,找到了。
後來發現有些有十二章紋都是稱帝才有。也有佛道紋飾與變形小龍吉祥獸等等。
下面也附上一些資料參考。
唐武德四年(621),唐高祖封第五個女兒為桂陽公主。
武德五年(622),改桂陽郡為郴州,隸潭州總管府(624年改為都督府)。
唐武德七年(624),郴州改桂陽郡,平陽縣併入郴縣,次年複置。
唐武德七年(624),郴州改桂陽郡,平陽縣併入郴縣,次年複置。
貞觀元年(627),桂陽郡隸江南道。
唐神龍元年(705),唐中宗封章懷太子李賢第三子李守義為桂陽王。
唐開元二十二年(734),桂陽郡改為郴州,屬江南西道。
唐天寶元年(742),郴州始稱郴州桂陽郡。
唐乾元元年(758),郴州桂陽郡改名為郴州,州治移至平陽縣城,隸衡州防禦使。
大曆三年(768),郴州隸湖南道(湖南觀察使)。大曆十年(775),代宗封其第五子李逾為郴王。
唐神龍元年(705),唐中宗封章懷太子李賢第三子李守義為桂陽王。
唐開元二十二年(734),桂陽郡改為郴州,屬江南西道。
唐天寶元年(742),郴州始稱郴州桂陽郡。
唐乾元元年(758),郴州桂陽郡改名為郴州,州治移至平陽縣城,隸衡州防禦使。
大曆三年(768),郴州隸湖南道(湖南觀察使)。大曆十年(775),代宗封其第五子李逾為郴王。
-----------------------------------------------------------------------
元和三年(808),鹽鐵使李巽奏請於舊桂陽監置爐兩所,采銅鑄錢。
元和十五年(820),州治還郴。
唐光化二年(899年),馬殷取郴州。
天祐元年(904),郴州複名郴州桂陽郡,撤平陽縣併入桂陽監,桂陽監始由行政機構演變為行政實體,隸屬郴州桂陽郡。
後樑開平元年(907),馬楚改郴州桂陽郡為郴州。
後晉天福元年(936),桂陽監領臨武縣,隸楚國長沙府,自此郴桂分治。天福四年(939),廢臨武縣入桂陽監。
後周廣順元年、南漢乾和九年(951),南漢取桂陽監。
宋乾德元年(963),桂陽監歸宋,隸湖南道;
淳化四年(993),隸江南西道;至道三年(997),隸湖南路安撫使;元豐六年(1083),隸荊湖南路。景德二年(1005),藍山縣劃入桂陽監。天禧三年(1019),複置平陽縣屬桂陽監。
宋紹興三年(1133),桂陽監改稱桂陽軍。
紹興十年(1140年),複置臨武縣屬桂陽軍。桂陽軍領平陽、藍山、臨武三縣,隸荊湖南路(紹興元年隸荊湖東路,二年複故)。
元至元十四年(1277),桂陽軍升桂陽路,屬湖廣行省湖南道宣慰司,領平陽、監武、藍山三縣及耒陽、常寧二州。
-----------------------------------------------------------------
高昌是新疆吐魯番的一個國家。始於漢,滅於元。一度為遼西遼屬國。與宋無關。
此錢理論上類似遼幣"千秋萬歲",北方國家通行幣可直接以吉語為內容的例子。全部用隸書,似乎有唐風。字體有別於遼。
但是以突厥語,吉利,頡利,是王的意思,高昌王,璇讀。
目前所發現的都是厚的小平錢大小,字體不太一樣。像這樣字體偶有發現,也有大錢,時代是否有別?
這邊其餘裝飾極度與唐末五代的福壽文相似。因此這一版本應該是回紇時期的。
---------------
他派手下的達干(官名)*米懷玉*朝見唐懿宗李璀,報告這一勝利。 從此,這支回鶻逐漸以高昌為中心。 據《遼史》載,907年(遼太祖元年)十二月,“和州回鶻”向契丹進貢。 和州即高昌。 這表明在此以前,定都高昌的回鶻王國已經建立。 五代時,該國與中原王朝聯繫,則以“西州”回鶻為名。 951年(後周廣順元年)二月,西州回鶻派遣都督向後周貢大批方物,當時該國已有一定經濟實力。 ---------官鑄鎮庫開爐祭祀用的大錢或花錢,分有花紋
邊飾與單純大錢,有些有註明是鎮庫錢,如大
清鎮庫。目前唐五代十國遼金北宋西夏都有如
最早是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桂陽監铸
咸通玄寶。金被滅之後,就失傳。南宋元明
都只用大錢。清朝又出現,多為十二生肖或
龍鳳紋。金屬材質也不相同。
*昭武九姓中的米國米氏*國治在缽息德,744年唐賜其國王為恭順王,與康國關係密切。康國-高宗時康居都督府--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
唐懿宗咸通11年 870AD 咸通玄寶 高昌吉利
官鑄鎮庫開爐祭祀用的大錢或花錢,分有花紋
邊飾與單純大錢,有些有註明是鎮庫錢,如大
清鎮庫。目前唐五代十國遼金北宋西夏都有如
左上方這類延續中國青銅器工藝與圖案的大錢
。最早是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桂陽監铸
咸通玄寶。金被滅之後,就失傳。南宋元明
都只用大錢。清朝又出現,多為十二生肖
-----------------
他派手下的達干(官名)米懷玉朝見唐懿宗李璀,報告這一勝利。 從此,這支回鶻逐漸以高昌為中心。
西州回鹘是唐宋时期中国西北部的割据政权。唐大中二年(848年),率领西迁回鹘主要部分的庞特勤,在原唐安西都护府境内称可汗。他居住在焉耆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统辖今新疆东部地区。这是回鹘在这一带建立政权之始。唐咸通七年(866年),回鹘的大首领仆固俊从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出击,打败吐蕃,取得西州(治所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古城)、轮台(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附近)等城。他派手下的达干(官名)米怀玉朝见唐懿宗李璀,报告这一胜利。从此,这支回鹘逐渐以高昌为中心。
---------------------------李璟(916-961年8月12日),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皇帝 ,943年嗣位。 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 即位後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 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 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 李璟好讀書,多才藝。 常與寵臣韓熙載 、 馮延巳等飲宴賦詩。 他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不事雕琢,“小樓吹徹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 961年逝,時年四十六歲。 廟號元宗,諡號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其詩詞被收錄《南唐二主詞》中。
--------------------------------------------
馬希萼奉南唐李璟保大年間(943~957) 所鑄OLYMPUS DIGITAL CAMERA
元和三年(808),盐铁使李巽奏请于旧桂阳监置炉两所,采铜铸钱。元和十五年(820),州治还郴。
唐光化二年(899年),马殷取郴州。天祐元年(904),郴州复名郴州桂阳郡,撤平阳县并入桂阳监,桂阳监始由行政机构演变为行政实体,隶属郴州桂阳郡。
后梁开平元年(907),马楚改郴州桂阳郡为郴州。
后晋天福元年(936),桂阳监领临武县,隶楚国长沙府,自此郴桂分治。天福四年(939),废临武县入桂阳监。
后周广顺元年、南汉乾和九年(951),南汉取桂阳监。
宋乾德元年(963),桂阳监归宋,
-----------------------
交泰(958年三月-五月)是南唐元宗李璟的年號,共计3个月。 紀年[编辑]. 交泰, 元年. 公元, 958年. 干支 · 戊午. 參看[编辑]. 中國年號索引;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 天會(957年至973年):北漢—劉鈞、劉繼恩、劉繼元之年號; 顯德(954年至960年正月):後周—郭威、柴榮、柴宗訓之年號; 乾和(943年十一月至958年七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