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心會館 (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1段174之2號):週二至週日 10:00~17:00 | 空總舊址體育館:週一至週日 10:00~17:00(臺北市大安區仁愛路3段55號)|免費入場

規劃以雙展場方式展出,讓市民重新認識臺北城發展的歷史意義。樹心會館展場主要展示內容為介紹清領至日據時期臺北城之建設發展;另外空總舊址展場則規劃以自戰後至21世紀以來,臺北城之人文政經發展與地景變遷為主要展示內容。

 二件在臺北艋舺洪騰雲家族

 hong's-photo1.1
 清代官服 前後補 雲雁 紋 四品文官 候補同知 四品封典

中傳承百年以上的珍藏衣物,清朝四品官服、五爪蟒袍

 dragon

以及清末泉州寄台北 洪騰雲署名的信封信件即將首度曝光

ci14
洪氏家族文件照片 (6)

「百年前艋舺傳統藍染布滾邊粉紅女短袍」開箱


女禮服

第一會場
洪騰雲後代洪啟宗特地提供百年前代表艋舺重要出口品飾有傳統藍染布邊的粉紅女用短袍,與郝市長共同開箱向媒體展示。
第二會場
同時提供在樹心會館內展示的,是因捐建台北城與考棚行署土地經費獲光緒皇帝准建急公好義坊的洪騰雲,所穿用的蟒袍、及長子洪輝東清朝四品官服,與清朝泉州寄台北 洪騰雲署名的信封信件等,首次曝光的珍藏品。

歡迎參觀

八月八日在空軍總部有開幕典禮

 


---------------------------------------------------------------


補充資料:
根據淡新檔案,台北建城時城牆用地,官署與考棚用地以及興建考棚之經費都由艋舺洪騰雲家族捐獻,並因此獲准建急公好義坊。
台北城建城的土地來源 洪騰雲捐
光緒十四年 1887立-聖旨內容


『洪 騰雲五爪蟒袍』:相傳清朝末年黃色九龍五爪龍袍是皇帝專用, 民眾使用藍地繡龍的都稱蟒袍。艋舺首富洪騰雲當年因為得到聖旨准建 急公好義坊,因此才購買蟒袍,一方面感謝皇帝恩賜牌坊,一方面穿來讓賓客道賀時正式場合穿用。蟒袍雖有九條五爪龍紋,基本上是民間製造之商品供仕紳購買。 (資料來源:洪啟宗)
hongantique 016



『洪輝東清朝四品官服』:清光緒年間,洪家產業由當時收為養子 的長子洪輝東(平浦族子弟)負責打理,也捐得四品文官封典候補同知,擁有官服【有前後補雲雁紋】,臺北建城時捐地與建考棚原本以是以他的名義,但不幸於1884年過世,因此劉銘傳來台北時,才改以洪騰雲名義請准建坊。在當年四品官服是要自行購買的。品質最好的還是要由替江南織造作貢品的來源購得。(資料來源:洪啟宗)

 大正時期-達觀洪家淡水  大紅瓶---平埔文化之謎




1洪騰雲分產書 (1)



藍染曾經是台灣重要的外銷產業,其中三峽(舊稱三角湧)是北台灣早年藍染工藝的重鎮,而藍染織物及台灣靛藍染料多經由艋舺(今萬華)以船運回銷大陸,台灣藍染產業在十九世紀的輝煌時期甚至遠銷日本及歐洲等地。這件女粉紅短袍滾有大片藍邊,經百年仍然艷麗如新。

官服   排第三 有的還捐兩戶 淡新檔案: 修正 應該是四品雲雁
 

洪以南曾祖遺物

 載灃

1901年載灃赴德國前攝於上海

---------------------------------------------------------------

 

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在與臺北相隔數百公里以外的臺灣南部所發生的牡丹社事件,是促使臺北建城的遠因。因牡丹社事件之故而喪失琉球宗主權的滿清朝廷,終於體會到日本意欲越過東海擴張領土的野心,相對的,滿清朝廷也大幅改變了對臺灣戰略地位的觀感,認識到臺灣島是遏止日本和其他列強國侵略中國的前哨。於是想藉由建立臺北府來強化北臺灣防禦的滿清朝廷,於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批准了福建巡撫沈葆楨的「臺北擬建一府三縣」奏摺,臺北府宣告成立,所轄區域包含今日之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及新竹市。

建城經過


臺北城古圖。紅色點仍為臺北城隍廟;而綠色點為現今北一女、藍色點為現今司法院、黃色點在現今二二八紀念公園內、橘色點為現今台博館所在(亦在二二八公園內)。
臺北建府之議經過滿清朝廷欽准不久之後,為因應北臺灣防務之需求,試署知府林達泉於光緒4年(西元1878年)在臺北盆地一帶實地探勘,初步決定於艋舺與大稻埕之間的未開墾荒地構築臺北城,將重要之府城官署、祭祀宗廟等建築設立於其中。不料林達泉未俟臺北正式開府,即因積勞成疾而在任上去世。
光緒5年(西元1879年),臺北正式開府。首任知府陳星聚與其後(光緒7年、西元1881年)上任的直屬長官福建巡撫岑毓英開始積極籌款興建臺北府城,此時城牆尚未動工,因規劃中之建城用地原為臺北盆地沈積淤泥開墾成之水田,土質過於鬆軟,為防止未來城牆磚石沉陷,陳星聚便下令在城址上種植竹林以讓底土逐漸紮實。光緒8年(西元1882年),臺北城終於委由台灣兵備道劉璈正式開工興建。在陳星聚與劉璈合作之下,臺北府城在光緒10年(西元1884年)正式完工。這座城池,也是歷史上最後一座依照華夏傳統風水堪輿理論而建造的傳統中國式城池。
於臺北城完工之際,城內陸續動工的文廟(如左附圖內之綠色標記)、武廟(藍色標記)、聖王廟(橘色標記)、城隍廟(紅色標記)、天后宮(黃色標記)也陸續落成。除此,城內也相繼同時建造了臺灣巡撫衙門(臺灣省最高軍政首長治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臺灣省民政首長治所)、臺北府衙門(知府治所)、淡水縣衙門(知縣治所)等各級官署,此時臺北城內儼然正式成為臺灣北部甚至全臺灣的宗教與政治中心。
-----------------------------------------------------------------------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大清帝國重新啟用劉銘傳,派其以福建巡撫身分督辦台灣軍務。劉銘傳到台後積極整備岸防,曾一度擊退登陸基隆軍;後坐鎮臺北府城,由於滬尾之役湘軍孫開華等部挫敗了法軍攻佔臺北的行動,加之基隆疫病流行,終使法軍放棄攻佔台灣的計畫、撤往澎湖
中法戰爭落幕後,大清帝國於1885年決定在臺灣建省,劉銘傳便成為其首任巡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