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中華鈷藍彩繪瓷---青花瓷 圖譜(一源流)

將近二十年收集中華陶瓷,有限的財力,只能容許我挑選代表性的較小件器物。幸運之神的眷顧,只收不賣,真心喜歡,倒也收藏了可觀的完整系列。有缺的部分也幸有好友提供拍攝。
這裡我以時代順序把中華鈷藍彩繪瓷器做一排列。
本來應該稱呼 青花瓷。但是有一些無聊的青花定義爭議。我不喜歡。
傳統分法 國產青料 蘇料 等等,我覺得有一些討論空間。
骨董商人為了抬高價錢,抬高蘇青的身價, 是可恥的扭曲。
青花瓷好壞高下,以我的看法,拍賣價不是唯一絕對標準。
中國應該逐漸主導祖先遺產的詮釋權,而不是一味的追隨洋味,外國專家。
台灣人與唐宋元明南下移民血緣文化無法切割,欣賞這些青花瓷也算是自己的文化 源流。
我對青花源流的看法簡單說是分成民窯筆畫為主一派與圖案派兩者,各有其價值。如同唐明皇一日之跡的故事。
書法喜歡,精美圖案我也喜歡,作者運筆功力我更欣賞,經常沉醉於筆畫之韻律與構圖美感。
以下以出現先後排列,無疑的開始使用鈷藍料繪畫瓷器是唐朝河南 鞏縣窯。
唐青花12
從青花發色 應該是相當精煉 偏向高錳 接近明末到康熙的略帶紫色的青料。
唐朝滅亡時,北方嚴重破壞窯工南遷,因此東南地區諸窯延續唐代風格來各自發展。
如果有宋青花, 青花繪畫應該與唐青花有銜接。浙江青花 年代?宋青花
宋青花以及一路延續到明清的東南諸窯青花應該是這樣一路下來,沒太多後來景德鎮官窯畫法的影響。
下面這件青花,是多年前 購藏的青花瓷。看到上圖宋青花拿出比較,應該是同一類型。
造型

圖案
構圖
畫法
主題上面那件似乎是花草,下面這件看似蝦子與海藻,碗心圖案好像一艘漁船。
都沒看到元明清青花常見的圈,這一點與再下面一件的碗有明顯差別,而圖案相近。
推論,青花瓷宋朝時在東南沿海已經有少量燒造,
由於是海中撈出的,珊瑚類生物造成釉上黏結物語露胎部位類似火石紅,懷疑紅珊瑚類。

 浙江福建青花 年代??
 福建?浙江?青花 年代?
 浙江福建青花 年代?大碗台南出土

老畫新製 painting on porcelain bowl

201301ANTIQ (33)
上面唐青花畫上去的魚藻文應該找得到共同點。
無論是裝飾工藝傳承,或是因市場需求而引導的裝飾內容與格調,MING,-san-tou-kiln,-5-color
中國鈷藍青花
以我的看法
唐河南青花 有受唐長沙窯市場需求風格影響而研發,之後傳承關係是東南沿海諸窯。
長沙窯的傳承與市場接班是宋代北方的磁州窯,之後影響江西吉州窯與景德鎮窯。
元朝開始要求的官窯製作風格與主題限制影響景德鎮青花風格,同時期之東南諸窯仍延續原有風格。
當然畢竟同樣源於庶民需求,基本內涵還是相近,也可以看到互相影響與創新。
無論如何,對於青花彩繪的研究 要拋開中國嚴重的地域觀念偏差,整體來看。如此當可理解唐青花 宋青花與東南諸窯青花的關係。與元代才開始的景德鎮青花是有區別的,同源於長沙窯所開發出的市場喜好風格的基礎則是無庸置疑的。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具西洋風格的乾隆文房用雕瓷

 具西洋風格的乾隆文房用雕瓷
乾隆官窯瓷傳世極多,然而具特殊風格製作量少的雕瓷則相當罕見。
乾隆皇帝在封閉中國的同時,卻又喜歡西洋玩意。
圓明園裡不同風格的建築與室內裝飾都有,這種混合對應到西洋同期宮廷風格,有同有異,值得玩味。
官窯瓷器量多的是碗盤,其次各類擺設裝飾,真正皇帝貼身用品,有別於一般官窯器 ,稱之為御用瓷。
御用瓷可以是皇帝特別要求設計製作的,因此沒有模子,各件都是由一塊瓷胚開始挖雕的雕瓷就可以讓這些外來風格,結合傳統圖案來發揮。
以下幾件御用文房雕瓷顯現出這種中西合璧的創作巧思

 乾隆雕瓷印盒
 20130621 (58)

 20130202 (3)
 20121117 (30)
 20121117 (25)

鶴壽圖  乾隆 雕瓷 carving on porcelain
狩獵圖紙鎮


補記;
圓明園,這座象徵清代盛世印象的皇家園林,建於康熙46年(1709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融合了中國南、北及東、西方園林建築精華,是中國歷史上最雄偉的帝王宮苑、也是世界園林史的偉大傳奇,是十八世紀最璀璨耀眼的明珠,無愧其「萬園之園」的美稱。

 圓明園無可爭議的引用大量西洋巴洛克風格與 洛可可風格設計,
巴洛克建築起源於十七世紀義大利,將原本羅馬人文主義文藝復興建築,添上新的華麗、誇張及雕刻風氣,彰現出國家與教會的專制主義的豐功偉業。此新式建築著重於色彩、光影、雕塑性與強烈的巴洛克特色。
文藝復興為義大利宮廷帶來財富與權勢,是世俗與宗教力量的結合。巴洛克則,至少在初期,是與反宗教改革--天主教會內部對應宗教改革的革新運動,有直接關聯的。天特會議(1545–1563)普遍被認定是反宗教改革的開端。
巴洛克時期的建築物,一方面有著更強烈的情緒感染力與震撼力,另一方面引人注目、炫耀教會的財富與權勢。新的建築風格尤其體現出新宗教教派的時代背景,例如戴蒂尼會(Theatines)與耶穌會,其目標是增進宗教的普遍與虔誠。十七世紀中葉,巴洛克風格轉而表現於豪華宮殿上,首先在法國--如拉斐特城堡(Château de Maisons,1642),位於巴黎附近、由弗朗索瓦·芒薩爾設計--隨後遍及歐洲

巴洛克建築的特徵包括:
  • 寬闊的、有時是圓形的中殿取代了狹長的中殿
  • 戲劇性地使用光線,強烈的光影對比,明暗對照效果 或依靠窗戶實現均勻照明
  • 大量使用裝飾品(通常是鍍金、石膏或粉飾灰泥、大理石人造大理石
  • 巨大尺度的天花板壁畫
  • 外部立面的顯著特點是通常有戲劇性的中央突出部分
  • 內部通常只是繪畫與雕塑的框架
  • 錯視畫法般的虛幻效果,繪畫與建築的混合
  •  梨狀穹頂
  •  聖母柱和聖三柱 
室內裝飾部分,
 洛可可風格起源於18世紀法國,最初是為了反對宮廷的繁文縟節藝術而興起的。洛可可Rococo這個字是從法文Rocaillecoquilles合併而來。Rocaille 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而coquilles則是貝殼。洛可可後來被新古典主義取代。纖細和輕快的洛可可風格設計被視為是伴隨著路易十五的過度統治而來。相較於前期的巴洛克與後期的新古典,洛可可反映出當時的社會享樂、奢華以及愛慾交織的風氣。除此之外,此派畫家受到當時外來文化的啟發,在創作中添加不少富有異國風情的特色。
1730年代,洛可可在法國高度發展,並受到中國風的影響。這種風格從建築和傢具蔓延到油畫和雕塑,表現在讓-安東尼·華托佛朗索瓦·布歇的作品中。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風格複雜的形象和精細的圖騰。不過在這一點上,它已經開始與大量不同的特徵融合,包括東方風格和不對稱組合。
這種藝術形式在法國迅速蔓延至德國西班牙等地區,並與當地的風格融合。18世紀,英國一直視洛可可風格為「法國品味」,較少用於建築上,主要表現在銀器、陶瓷等。在歐陸,洛可可風格以抽象的火焰形、葉形或貝殼形的花紋、不對稱花邊和曲線構圖,展現整齊而生動的、神奇的、雕琢的形式。洛可可風格設計,不論使用在室內 設計方面或者家飾品設計,甚至建築外觀設計上,都令人無法忽視。框緣的建築的部份中如畫的、細緻的、形狀獨特地表現於塑造性物料如木雕和雕塑 中(如Wessobrunner School)的裝潢)。牆、天花、傢具、金屬和瓷器製的擺設展現一種統一風格的和諧。相比起巴洛克品味帶著豐富強烈的原色和暗沈色調,洛可可崇尚柔和的淺色和粉色調。洛可可風格亦從建築設計中的純粹裝飾藝術伸延至繪畫上。洛可可畫家選用清淡鮮明的顏色和精緻的曲線構圖,喜歡用基路伯小天使和愛情神話中等來點綴畫中氛圍,令畫面變得優美而神祕。
洛可可風格細緻地表現在人像畫中;畫中人不再是神、聖人或騎士,而是宮廷的朝臣、貴族等,顏色細緻、淡雅,人物纖細。一些畫像亦顯示當時美學開始離 開宗教、國家等思想方向;不再表現人物的端莊神聖,開始表現得有點不純潔和不道德。而洛可可的風景畫則是田園詩式的,多數描寫貴族的男男女女在悠閒地遊山 玩水。

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老印章收藏家分析

最近
四大國石的議題逐漸熱起來。巴林石我沒特別興趣,不夠老。
 美石之戰.....中國表現富貴的終極目標,  女人比翡翠...慈禧太后 。 男人比甚麼? 玉雕印石...乾隆皇帝
街上到處貼著"收購雞血石 田黃 凍石"的廣告。艾葉綠,定位不清,千喦萬壑 吳觀岱 1862-1929 「江南老畫師」。千喦萬壑中人 畫家自刻章一般人沒聽過。
郵箱裡也不時收到這類廣告單。
有錢人,錢多到看不到錢在哪裡時,不免有些悵然,抓住一點物質,在手上把玩欣賞就成了財富與品味的象徵。如果追隨盛世帝王來收藏來擁有,那更不是只有有錢來形容。
老印章相當多,
有人擇精品收藏,非帝王玉璽,名家作品不收。
有人來者不拒都收,只要價錢不貴。
有人隨緣,只要看上眼,價錢付得起,買來玩玩,打發時間,又自我感覺良好,心情好,付出的代價就值得。收藏一事,雖說免不了有淘寶心態,這麼多年也沒賣過一件,當作樂趣裡的調味品之一,酸甜苦辣加其他香味,充實人生吧。
自從在照片網站上公布一些藏品圖片後,發現每天都有點閱,雞血石 田黃較多,青田巴林較少,可見一般興趣還是追著經濟因素跑。當然偶有完全是篆刻興趣研究興趣的點閱搜尋者。
艾葉綠資料少,因此點閱進來相對多。
坦白說,以一般觀點而言,就顏色來說,還是雞血紅與翡翠綠討喜。陳巨來
 雞血石 老印章 無我  1856 吳雲 字少甫

 雞血石老印章 (34)

田黃貴是貴,一般篆刻不怎樣,看的是紐雕。田黃印章 Tianhuang Stone seal carving and calligraphy

老雞血篆刻印章好照片圖片難找,真假之間一個難字 。我認為是別人不一定認同,視野以及歷史知識有關。
骨董店賣許多青田石老印章,價值在名家篆刻,辨真假已經超出我的能力了。
所以藏家買家分析起來:

一,收印石 新的為主石頭品種 特色 也有看雕工。這類藏家接近玩石一族。金額高。特定商家群。青田
二,篆刻興趣族,講究派系源流名家真品考證,量不多,價高,拍賣場追齊白石吳昌碩等等,動輒幾十萬。拍場為主。
三,挑老印章,氣派,大氣 ,好石好紐,一般而言篆刻平平。芙蓉,田黃雞血等等。一般是富豪,喜歡雕刻者,比第一類品味高,就篆刻研究而言,輸給第二類。骨董店為主。
四,小收藏淘寶族 ,希望撿漏,無論是石頭好,雕工好,篆刻好,名家,歷史背景,只要物超所值都想買。路邊攤為主。
五,甚麼都有一些族,本人屬之。只要買得起,對眼都好,抱著且戰且走的心理,買書看書,摸索,對的錯的,跌跌撞撞,似懂非懂,研究心強,鐵齒,無師想自通一類。台灣台北最適合這一型。高興就好 收藏這檔事 沒有老師 除了新台幣美金之外 只有天份與運氣
六,買賣族,源頭到二三類,要經過骨董商掮客,缺錢時,四五都有可能轉成六,
七,一般小民,請人刻幾個自用章,偶而收幾個對眼的,無熱度,如此而已。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構置一個網上博物館的難題與優勢 攝影

構置一個網上博物館的難題與優勢  攝影

線上或網路上的博物館

沒有實體的東西放在眼前 是缺點

然而如果今天去參訪故宮

第一距離遠

第二燈光昏暗

第三公告不能拍照

因此只有買出版品回家慢慢看

 

 

這麼百貨公司化的國家博物館

大概只有台灣文化部管轄的不長進 莫名其妙 靠大陸客賺錢的博物館才會如此做。

私人要建構一個博物館 實體的 一定賠錢,而且無法滿足我自己觀賞文物的期待。

前幾天與文化界的友人聊天,

一開始對我的特立獨行有些疑問。"你的東西有沒有專家鑑定過?" 

"你的拍照有沒有專業? "

是兩個好問題。坦白講,現在兩岸鑑定專家,敢替人開保證書的是惡名昭彰,不敢出名的都很低調,一些網友對特定收藏類別功力其實都相當高。台灣的專家其實已經遠遠落後中國的特定領域專家。當然中國地廣物博,通各門類的其實也不多。

拍照的問題

從使用的相機 打光 角度 修飾到呈現是一門大學問。

無實物之下,拍出讓人信服的,足以鑑定的照片,又能有味道,體現當年這些物品工匠與主人欣賞狀態原貌,絕對不是一般攝影師,沒有對物品認識 專業與感情能拍出來的。

我說身為醫師如何拍死東西器官 翻拍照片哪有不懂。我曾經弄個小棚,拍出沒味道的死照片,就像博物館或拍賣圖錄一樣的東西,我放棄了。

當年實境的光線條件,自然陽光,不同地理氣候時間,變化的光譜,室內煤油燈,蠟燭光,

隨意把玩,順光逆光側光透光等等,一定會以最具美感的方式擺設把玩。東西要拍出生命,

我還在不斷研究之中。

以下是最近嘗試的例子。

汝窯筆舔
唐青花
波浪中 翻滾的魚 耀州印花碗
ru ware 12 (44)
ru ware 12 (1)
北宋汝窯碗 Ru ware bowl, Ju ware bowl, Northern Song dynasty
雞血石 老印章 無我  1856 吳雲 字少甫
錢善揚 身在世外 坑頭洞 凍石

陳半丁  好花看到半開時
清同治款茶壺

以下這位丁先生是中國歷史上富人的典範

贈印  丁松生 (丁丙)  下里巴人  佚名 桃花凍

總之,文化要能讓眾人欣賞,認識,而不能只給 商人賺錢。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丁丙 丁松生的故事 偶得一印 有感

吾家太祖公 洪騰雲先生有一個急公好義坊,是三級古蹟,遷立於舊新公園今228公園。

事蹟至今百餘年,仍為人所傳頌。

偶得一印

是有人送給丁丙 丁松生先生(1832-1899)的。巧合的是這兩位的過世在同一年。

說實在,丁家更富有,經歷的動亂更險峻,而輕財行義的事蹟也更有影響。然而中國迭經動亂與文革,直到近年這些事蹟才有傳頌的機會。

吾祖生於泉州,丁先生生於杭州。出生與際遇不同,然而對財富的看法用法卻相近。

以下轉錄網路資料及引起這一探討的印章。
 贈印  丁松生 (丁丙)  下里巴人  佚名 桃花凍
平談避軒 平淡不當官
妣女不敝席,宠臣不避轩
爱妾床上的席子还没有睡破,就被遗弃了;宠臣的马车还没有用坏,就被罢黜了
下里巴人,謂戰國時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 後泛指通俗的文藝作品。 與“陽春白雪”對舉。 下里,鄉里; 巴,古國名,地在今川東、 鄂西一帶。 語出《文選· 宋玉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 陽春白雪 》,國中屬而和者數十人。”李周翰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 毛澤東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現在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統一的問題,是提高和普及統一的問題。 ”

百度

人物简介

丁丙(1832—1899)字嘉鱼,号松生,晚年号松存,清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
丁丙半身照
  丁丙半身照
江 都(江苏扬州)人。家世经营布业,富于资财。自幼好学,一生淡于名利,终身不仕,热心公益事业,爱好收集地方文献。家多藏书,著述颇富,工画,精写人物、 走兽、山水、仕女、花卉。事亲以孝闻。亲殁,自写风木盦图,以志哀思。卒年六十八,女鑫,字慕冰,工绘蝴蝶。《墨林挹秀录》、《松梦寮诗稿》[1]
辑有《武林掌故丛编》、《武林往哲遗著》、《杭郡诗》、《西湖集览》等,著《庚辛泣杭录》、《北隅缀录》、《续东河櫂歌》、《三塘渔唱》、《北郭诗帐》、《读礼私记》、《说文部目详考》、《宜堂小记》、《礼经集解》等。

重建文澜阁

1860年(咸丰十年),正处于太平天国时期,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乱中全部散佚,他与兄丁申不避艰险,四方搜寻和收购、补抄,得书近万册。光绪六年(1880),浙江巡抚谭钟麟重 建文澜阁,次年落成。提出补抄文澜阁书,丁氏兄弟极力搜访残籍,出其家藏图书,又抄“天一阁”、“抱经楼”、“振绮堂”、“寿松堂”等藏家之书,“两丈弃 车服之荣,乐琅嬛之业,恶衣恶食”,奔复于书肆及断垣残烁之中,历时七年之久,得书籍每捆高二尺一束,共得800束,3 396种,抄补残缺者891种。使“文澜阁”之《四库全书》,恢复十得七八。由此获光绪帝颁旨表彰,褒奖其“购求藏庋,渐复旧观,洵足嘉惠艺林”。至光绪 十四年,文澜阁《四库全书》基本恢复原貌。他爱藏书,私人藏书丰富,沿用祖父丁国典的“八千卷楼”藏书楼,并将其新增加的藏书,名为“后八千卷楼”、“善本书室”、“小八千卷楼”,总藏书室名“嘉惠堂”,藏书近20万卷,其中善本珍藏2000余种,被列为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撰有《善本室藏书志》﹝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的珍贵部
丁丙、丁申杭州铸铜雕像
  丁丙、丁申杭州铸铜雕像
分。
他又重视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印刊。光绪年间,编刊《武林往哲遗著》前编50种,后编10种,共96册。光绪九年起,与 兄丁申编刊《武林掌故丛编》26集、208册,将存世的杭州掌故典籍多数包罗列入。还著有《庚辛泣杭录》、《武林坊巷志》、《于公祠墓录》、《北部诗帐》 ﹝北郭诗帐﹞、《北偶缀录》﹝北隅缀录﹞等。此外,还办过一些社会慈善事业。目录学成就
《善 本书室藏书志》四十卷,共收丁氏所藏善本书约2653部。其中明本和抄本占书志收录总数的90%,各种不同性质出版机构的版本门类也搜罗齐全。其藏书来 源,能吸收前代著名藏书家之一、二,加之丁丙对藏书印章记载尤为详细,对藏弆源流和藏家生平屡有述略,故而具有较高的藏书史料价值。其收录版本有四个特点 值得一提,一是有一批名家批校本,最多卢文弨教本;二是有一批稿本,主要是乡先贤手稿;三是有一批日本和朝鲜刻本、抄本;四是有一批四库进呈本和四库底本。四种类型,虽无大量,价值不小。《善本书室藏书志》是沿袭《读书敏求记》和《爱日精庐藏书志》的编例,稍有变例。解题内容中,辑录资料相当丰富,大多是叙其藏弆、刊刻源流,并没有做到“每书皆列其文字异同”。其目录学价值主要在于它汇集了较丰富的材料来反映丁丙珍贵参数的基本特征,从书目编纂方法和学术研究成果方面来衡量,算不得什么“书目中惊人之秘笈”。
对目录学、版本学研究影响较大的反而是丁丙在《善本书室藏书志跋》里提出的四条善本的标准:(1)旧刻:宋元遗刻, 日远日鲜,幸传至今,固宜球图视之。(2)精本:朱氏一朝,自万历后,剞劂固属草草,然近溯嘉靖以前,刻书多翻旧椠。正统、成化刻印尤精,足本、孤本所在 皆是。今搜集自洪武迄嘉靖,萃其遗帙,择其最佳者,甄别而取之。万历之后,间附数部,要皆雕刻既工,世鲜传本者,始行入录。(3)旧抄:前明姑苏丛书堂吴 氏、四明天一阁范氏二家之书,半系抄本。至国朝小山堂赵氏、知不足斋鲍氏、振绮堂汪氏多影抄宋元精本,笔墨精妙,远过明抄。寒家所藏,将及万卷,择其尤 异,始著于编。(4)旧校:校勘之学,至乾嘉而极精,出仁和卢抱经、吴县黄荛圃、阳湖孙星衍之手者,尤校雠精审,朱墨烂然,为艺林至宝,补脱文,正误字,有功于后学不浅。
编有《八千卷楼书籍》20卷,依《四库总目》体例分类,是丁氏藏书总目。《善本书室藏书志》40卷,是善本书总目,每书有解题,多有考证之语,学术价值较高。书目稿本有《旧青藤馆版本汇查》不分卷。著名藏书家
与 丁申皆嗜藏书,家有“嘉惠堂”,藏书闻名。与瞿镛、陆心源、杨以增并称清末四大藏书家。其家世有藏书之习,祖父丁掌六就已在杭州梅东建楼储书,他感于在北 宋时先祖丁顗就建有“八千卷楼”,遂又请题其书楼为“八千卷楼”。父丁英(字洛耆),亦喜藏书,所购几万卷。至丁申、丁丙兄弟时,于光绪十四年 (1888)建总书楼名“嘉惠堂”,楼中分别辟名为“八千卷楼”、“小八千卷楼”、“后八千卷楼”、“善本书室”、“甘泉书藏”、“济阳文府”、“当归草 堂”等。朝访夕求,凡齐、燕、楚、赵、越、秦、晋间,听说有善本,必得而后以已。历30余年,藏书8 000种,总数共达30万卷。计有宋元刻本200余种,铭刻经本、旧抄善本及著述稿本极多,收藏乡土文献亦多,具有地方特色。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贡献。 藏书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售于江南图书馆,现存于南京图书馆。
藏书印众多,主要有“八千卷楼珍藏善本”、“丁氏八千卷楼藏书之记”、“辛酉劫后所得”、“钱塘丁氏藏书”、“嘉惠 堂藏阅书”、“小令威竹书堂”、“求己室”、“东门莱侬”、“强圉涒滩”、“钱塘清望世家”、“十载孤儿”、“济阳文府”、“青门词隐”、“四库著录”、 “曾藏八千卷楼”等数十种印章。[2]
参考资料
  • 1.  丁丙 .中华博物[引用日期2012-08-15].
  • 2.  李玉安 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有錢有財固然是每個人追求的事

    但是看到今天一些富人多行不義

    禍國害民

    子孫爭產

    假財團法人之名,算計節稅 ,貪得無厭。

    或許這兩個故事都可以平衡一下社會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