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宋徽宗的北宋官窯 官哥窯的文房品味 與 乳濁釉的演化

宋徽宗的北宋官窯 官哥窯的文房品味 與 乳濁釉的演化
中國瓷器史中 釉的半乳濁化
(秘色瓷 越或耀是半乳濁,汝是半濁加折射特性,鈞則更濁更變異性)

 從千峰翠色到雨過天青 從偏黃到偏綠 到偏藍 從吳越 到柴周 到宋汝 10 11 12 三個世紀的中國青瓷演變

 北宋-鈞
五代-耀州碗
無論青瓷或白瓷 ,在顏色之外,就是釉的厚度與折光特性。
青瓷是偏藍或偏黃
白瓷是偏黃 偏灰或偏青
再來就是不要火氣太大
君子的特色,要如玉,
玉是混合物,不是鑽石
混濁不均,捉摸不定,皇權之下的處世之道,也對。 宋朝的特色。
卻也是中國陶瓷史的巔峰。百花齊放,民有民的特色,皇帝有皇帝的品味,
更重要的是,讀書人官吏大戶之家也都有品味,加上外銷旺盛,這才是推動整個工業的動力。
宋朝雖然列強環伺,但是工商貿易發達,海上陸上絲路都帶來可觀的收益。
火的藝術火的產品 與絲製品,茶葉都是重要的外銷項目。
領頭刺激消費,刺激創新,刺激研發的當然就是皇室與高級消費群了。

官家一下子白瓷,一下子青瓷,一下子花瓷,整個開礦,冶煉,工藝,全都帶起來了。
研究瓷器,必研究中國與華夏瓷器史。研究華夏瓷器史,唐五代宋的這一段歷史絕對要深入。

青瓷巔峰在宋的汝官窯器,
瑪瑙入釉,推測的轉折點,應該是柴窯。


柴窯之謎 The mystery  of Tsai-kiln 10th century , Henan 後周 世宗 柴榮




雨過天青,水蒸氣濃厚時,霧霧的感覺,以天之淺藍為底,配合不同角度來的不同色溫的陽光,變化莫測。
汝官洗 紐約 私人收藏
柴窯沒見過,汝瓷卻達到了這境界。
靠的就是瑪瑙啊。
汝窯硯台合圖
因此藍不是最難,霧的效果難。
The most beautiful glaze in the human history, Ju glaze, morning sky blue

當汝窯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之後,這個藝術奇才宋徽宗,
有一天,看著他的筆洗,裡面有墨汁有朱紅色料滲進了後期汝官器的裂紋中,形成另一景象,
Ru ware, Ju ware, small dish , Northern Song Dynasty.   汝官筆舔-小碟
心想,如何讓我的書法,畫作天分永留瓷器中,於是找來工匠,要做出銅絲鐵絲的效果。
因此汝官窯最好的師傅就調集在皇帝身邊,忙著研發這個代表文房書畫留下於汝瓷的新品種。
這就是北宋官窯風格由來。(當我是與徽宗老兄通靈或夢話,要反駁也不容易,因為有瓷為証)
還有一件事,如果以上推論屬實,就是北宋官哥 器物應都是文房用具 像筆洗 筆舔 墨碟 水盂 香爐 臂擱 之類  至於貫耳瓶 我認為就是 書房花瓶。
其他做成杯碗應該都是後來的作品。
 當然到清代哥釉是甚麼都有


 guan-northern-song,  From a private collection in New York,


回歸正題。
宋瓷裝飾,除上述之外,以全器全面觀之,還有整器勻稱或交錯的裝飾方式。

研究瓷器要尋其發展軌跡來推敲其尋求效果的根源。
從陶為何發展到瓷?
無釉到薄釉到厚釉。從勻稱到不均勻,規則到不規則,故意的操控的到一半聽天由命隨機。
一切都是因為中華民族崇玉文化的獨特性。

本來唐五代宋,瓷器是以仿金銀器為目標,追求形狀與輕薄,顏色則依帝王嗜好或白或青而有北白南青之粗略區分。
比較高麗瓷器,在青瓷上一路發展模仿金屬藝術裝飾格調,

十二十三世紀的中國,的瓷工被要求往顏色變化以及似玉的方向研發
最後更尋求瑕疵的美感。這樣的瓷器美學前段的高峰就已北宋南宋官窯來做高峰與總結。
瓷器美學的後段從元到清雖說高峰迭起,然而瓷器這個火的藝術,總難超越宋代。這就是宋瓷必然崛起的原因。
龍泉官窯
除了青白瓷原有的特質的精進之外,一支香 玄紋 三足爐    應該是明朝以前的
乳濁化與裂紋在這一段佔有重要地位,最後以這張姜太公釣魚同治彩 人物筆筒 託道光款 精品 有分粗細

 後記
最近四川卭窯研究加溫。
蘇東坡家族與汝窯卭窯技術交流的可能性成話題。
-------------------------------------
-20170425:
http://dgporcelain.blogspot.tw/2017/04/blog-post_25.html


來結束

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古墨收藏與欣賞

古墨收藏與欣賞

文人味道的收藏品之一就是墨。

小時候十來歲時,就見識到古墨的魅力,

當時也不知道何謂收藏,挑一條就起來磨看看。

這幾年,偶然機會看到有古墨可以收藏,就手癢而買來玩。

墨的藝術算是中華文化特色收藏之一。

文人,富人,皇帝老爺與群臣才有這樣的雅趣,這一行業也因此興盛。

功能之外,意外的演變成一個特殊的觀賞藝術。

乾隆貢墨 詠墨詩  依朕研北此龍賓
 徽州-曹素功製墨  二獅繡球 寓意 事事如意
黃粱墨 Life is just like a dream. Ink stone , 19th century
南極星(金文)煇
八駿圖
二宜齋墨
賢者而後樂此    (語見孟子) 曹素功製
曹素功墨 康熙時期 堯千則為清末 其六代孫
菊香膏 343年前做的墨 Ink stone (cake), made 343 years ago, Ching dynasty.
九館神龍墨  UNICORN ON 17TH CENTURY CHINESE INK-CAKE(STICK),
墨的藝術

總之 墨是值得玩味的收藏品類之一。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宋瓷劃刻印花(續)

 宋瓷劃刻印花(續)
 以下是定窯
定窯梅瓶 Ding ware , Mei-ping , plum bottle, originally for storage of wine.
 出處
http://www.shanximuseum.com/research/publication/thesis/article_4548.html
定窯刻划花工艺演变轨迹
刻花与划花都属于胎装饰方法,但在技法上各有千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刻花:指用竹木骨铁等材料制成的扁平刀状工具在干湿适宜的坯体上刻出花纹。其特点
是用力比较大,雕刻比较深,刻出的线条有一定宽度,具有阳刻的效果,花纹有层次感。
划花:指用竹木骨铁等材料制成的签状或针状工具在干湿适宜的坯体上划出花纹。其特
点是用力较轻,划出的线条较细。
刻划花本质上多有相通之处,在实践中往往兼而用之,使得图案更富于变化,更具装饰
效果。
观上文揭示的刻划花定器,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一)10 世纪到11 世纪初之刻划花
此一时期以刻花为主,划花为辅,刻划兼用者不多。刻花手法大胆直率,简洁明快,图案
立体感很强。最常见的纹样为莲瓣纹,莲瓣略长,肥厚滋润,多用于装饰碗、罐、瓶、注壶、托盏
序号年代出土地点出土器物
1 977 河北定县
白釉龙首莲纹净瓶、白釉“官”款对蝉纹碟、白釉莲纹“孟”字款
碗、白釉“官”款莲纹碗
2 995 河北定县
白釉龙首莲纹大净瓶、白釉莲纹金装长颈瓶、白釉划花瓶、白
釉“官”款莲纹盖罐
3 约959-986 辽宁法库县叶茂台“官”款鎏金银扣花式口白瓷碗
4 辽代早期辽宁北票县定窑白釉莲花带盖注壶、定窑白釉莲花盖罐、定窑白釉托盏
5 1013 北京顺义白釉刻花“官”字款盖罐
6 907-1125 北京丰台镇白釉划花盘
7 辽代北京密云方形白瓷碟
8 1043 辽宁朝阳莲花纹狮钮双系白瓷净瓶、蝶纹花式口白瓷方盘、花式口白瓷方盘
9 1044 辽宁朝阳花式口白瓷方盘
10 1058 天津蓟县缠枝莲纹白瓷罐
11 辽代中晚期辽宁阜新白釉刻划花罐、白瓷大敞口碗、白釉印花碗、白瓷花式口碗
12 1099 内蒙敖汉白釉刻花瓷碗、白釉刻花瓷盘
宋代定窑刻划花瓷器研究
表一
69
10 世纪到 11 世纪初之刻划花 表三 11 世纪中期到 11 世纪末之刻划花
等器物表面,且形成一定的程式。碗之类的圆器,在器物的主体部分刻以仰莲纹;瓶、注壶、罐
之类的琢器则分段构图,肩部饰以弦纹、划线纹、菊纹、覆莲纹等,腹部刻出2~3 重仰莲纹。划
花用单线,构图整齐有余,生动不足。一般用于盘内装饰,偶尔也修饰器盖、器肩。常见图案有
对蝶纹、团凤纹、云纹等。刻划施于一器时,以刻为主,以划为从。在瓶、壶的腹部刻出主纹饰
莲瓣,在器盖、器肩划出弦纹、云纹等辅纹饰(表二)。
(二)11 世纪中期到11 世纪末之刻划花
定窯盤
此一时期刻划渐趋纯熟,划花亦有新意,刻划进一步结合。常见刻划花器物有梅瓶、罐、
钵、折沿洗、方盘、碗等,上一期重视器表装饰,此期器内装饰增多,也有内外满饰的。刻、划不
常单独使用,单独刻花仅见于雕刻罐腹仰莲纹,单独划花只用于划出盘底细密的对蝶纹、牡
丹纹。刻花技法更加丰富,正刀、欹刀变化多端;单线、复线相辅相成。划花工艺娴熟,生动流
畅,表现力大增。定窑工匠随型布局,因器用法,合理运用刻划工艺,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定窑
刻划白瓷。刻划以动植物为题材,常见纹饰有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石榴、萱草、螭龙穿花、
团螭莲花、游鱼莲花、双鱼等。构图时先刻出动物身躯、植物主干,再划出身躯细部、植物花
叶,轻重、缓急、粗细相映生辉(表三)。
表二
山西博物院学术文集(2011 年)
70
三刻划花相关问题初探
定窑刻划花工艺盛行于宋代。宋之前定窑注重器型之多样,刻意模仿金银器皿,一般胎
体较薄,多采用花口、起棱、压边的做法,少见刻划花装饰。从北宋后期开始,印花工艺大行其
道,并且迅速取代刻划花成为定窑特色。刻划花忽兴忽衰的现象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一)刻划花兴起的契机
早期定窑取法越窑已是不争的事实,学者多有研究。[11]定窑装饰方法上模仿越窑的痕迹
尤其明显,“因为唐至五代时的越器,在国内有着极大的声誉,定窑之受到它的影响,可以想
象而知。”[12]出土器物也证明了定窑学习越窑这一事实。
就划花而言,定州五号塔基出土的白釉“官”款对蝉纹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定窑划花器。
该碟无论造型还是纹饰都与内蒙出土的五代越窑“青瓷双蝶纹盘”如出一辙。除此之外,10
世纪到11 世纪初少见划花单独装饰的定器,倘或有之也高度程式化,缺乏创造性。此时期定窑
划花一般用来装饰器盖、器肩,简单划出弦纹、云纹,当做主题纹饰的补充,还不能独当一面。
再以刻花论之。10 世纪到11 世纪初定窑刻花最普遍也最具代表性的纹饰是莲瓣纹。早
在五代时定窑已出现用刻莲纹装饰的盖罐[1(3] 图一),显
而易见,这种莲瓣与宋初定窑常见的莲瓣相差甚远。
试以定县大净瓶莲瓣纹与之比较:五代莲瓣刻花较
浅,水泉盖罐刀锋犀利;五代莲瓣布满器腹,水泉莲瓣
分层布局。反观五代时期的越窑莲瓣纹见;(图二)[14],
倒是更与宋初定窑莲瓣纹有相似之处。
定窑模仿越窑还与皇家的审美趋向有关。宋初
皇室似乎对越窑青瓷情有独钟,五代吴越钱氏曾向
宋廷进贡越器,神宗时越器依然是皇家喜爱之物,
“熙宁元年(1068 年)十二月,尚书户部上诸遣贡物
……越州……秘色瓷五十事。”定窑为得到社会认
可,主动迎合政府审美情趣,费尽心思,融合越窑特
色为己用。定窑的努力在北宋初期结成硕果,被选为
宫廷供瓷,为皇室烧造瓷器[15]。
越窑取得的非凡成就为定窑提供了学习的范
例,皇室的审美情趣是定窑模仿越窑的直接动力。
(二)刻划花衰落的原因
北宋后期,定窑少用刻划花装饰,印花工艺异军
图一五代定窑刻莲纹盖罐
图二五代越窑莲瓣纹托盏
宋代定窑刻划花瓷器研究
綠定(或淄博) 盤 Green glaze, Ding ware
71
北宋-刻牡丹紋-瓶rev

突起。定窑刻划花的衰落既有外部原因,更有其内部根源。
外因主要是指其他窑场的勃兴。定窑之所以赢得皇室青睐,与其美轮美奂的刻划花艺术
有密切关联,但到神宗时耀州窑刻花后来居上,更胜一筹,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耀州窑刻
花刀法犀利,线条流畅,自由奔放,立体感强,为宋代同类装饰之冠。加之耀州窑工匠极尽巧
思,别出心裁,创新出多种式样的器型,使耀州窑瓷器成为皇家土供之物。此后,汝窑、官窑、
钧窑群星闪耀,各具特色,对定窑的地位形成极大的冲击,促使定窑改弦更张,更图发展。
定窑覆烧法的应用,为定窑的转型提供了机会。经过前期的发展,定窑已经成为深得官
家喜爱、广受百姓欢迎的名窑。原来的装烧方法不能满足所需,为此定窑采用了覆烧法。在覆
烧工艺出现的同时,模制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模制和覆烧是两种相互补充的工艺,使用
模制法可以制作极其薄匀的器物,因而需要覆烧法以减少变形。反之,用于覆烧的瓷器必须
要有统一的口径及造型,模制而成的坯体恰好符合这一要求。模制的广泛使用,催生了印花
工艺。印花工艺一举两得,既可以装饰器物,又起辅助器物成型的作用

宋代瓷器上的劃刻花紋

宋代瓷器上的劃刻花紋
最近在整理一些宋朝的老盤子
發現刻劃花其實還蠻好玩
 北宋刻劃蓮花盤
 耀州系 碗

 畫刻菊花紋碗 耀州系 北宋

 耀州秘色 from a private collection in NY USA (with permission)






 以下資料來源
 李明明:青島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轉載請註明來源。 原文地址: http://www.xzbu.com/5/view-2164097.htm
瓷器刻劃花裝飾發展的源頭越窯
越器五代時以素面為主 但刻劃花裝飾手法已出現。
 蓮 瓣紋是當時常見的紋飾之一,主要刻在碗、盤、罌的腹壁,盒的蓋面上,從裝飾手法看是單純的劃線,沒有對花筋,葉脈進行篦劃裝飾,僅僅是劃出花瓣的大體形 狀。
單調,佈局較平均,無主次疏密之分,刀法深厚有力,在半乾的坯體上,刀鋒垂直於坯體,深劃出花紋的紋飾。
 這種中鋒用刀劃花的手法使線條具有流暢飄逸的動感美 為以後各窯裝飾手法奠定了基礎。

越窯對耀州窯和景德鎮窯器物裝飾有深刻的影響,
從出土的標本看,北宋初期,耀州窯器物品種單調,只有兩種碗,在碗外用浮雕手法刻兩層蓮瓣紋,這種裝飾手法盛行於五代越窯,耀州窯刻花蓮瓣紋裝飾首先取材於越窯器物紋樣,無論從花的佈局還是刀法都具有越窯的風格。
故南宋陸游有“耀州出青瓷謂之越器,以其類餘姚密色也”之說。

 此外五代越窯裝飾的另一大特色是仿唐金銀器裝飾,即大量的碗盤盞托杯等的口沿刻成花瓣狀。 而宋朝時其他各窯,如:耀州窯,定窯,景德鎮窯等均有此種傾向,顯然是受越窯的啟發。

越窯在北宋早期開始流行用纖細線條刻劃花紋線條較五代更加灑脫,輕巧而不失穩重,佈局趨向完美,有主次疏密之分。 紋飾有對稱雙鳳,雙蝶等動物。 纏枝蓮,折枝菊等植物。 而荷花紋,鳳凰紋,鸚鵡紋,摩蠍紋有明顯仿金銀器鏨刻花紋的痕跡,此時耀州窯,景德鎮窯的刻劃花裝飾仍處於萌芽狀態,越窯領頭軍角色仍遙遙領先,對其他窯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到了北宋中期越窯彷彿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雖仍處於鼎盛階段,但刻劃花裝飾發展已經停滯不前,耀州窯青處於蘭而勝於蘭,發展進入鼎盛階段,並有所開拓創新。 越窯的裝飾手法已遠遠不及耀州窯,於是,北宋晚期刻劃花技法逐漸衰弱,做工也日趨草率而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吳越 (907年-978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鏐所建。 都城為錢塘( 杭州 )。 強盛時擁有13州疆域,約為現今浙江全省、 江蘇東南部和福建東北部。 吳越國共有五位君主,傳國七十一年,末主錢弘俶獻土入宋。)北宋960-1127

二、耀州窯刻劃花技法冠絕一時。
  耀州窯 洗  宋 纏枝牡丹 印花 Song , Yaozou
耀州窯是北方一著名窯場,生產獨具特色的刻劃花和印花瓷器,產品精良。 北宋中期達到鼎盛階段,是宋代經濟文化繁榮的產物,也是宋代工藝水平和人們審美意識的體現。
耀州窯主要以精湛的刻花著稱於後世。 所謂刻劃花即以刻劃為主,以劃花輔之的裝飾手法。 它出現於北宋偏晚到北宋中期達到鼎盛。
  它的創新之處在於將越窯簡便流暢的劃花技法和磁州窯剔花融會貫通於一體
 定窯-瓶 褐釉 剔地 花葉紋玉湖春瓶 金 Jin dynasty , vase, scraffiato
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耀州窯刻劃花裝飾藝術。 這種方法需兩步完成,首先在半乾的坯體上用刀垂直插入刻出花紋的主輪廓,然後在已經深刻出的主輪廓線外用斜刀廣削的方法除去主花紋以外的背襯,這種手法既保留了劃花飄逸流暢的優點,又吸收了剔花工藝浮雕效果感,同時又避免了剔花費時費力行刀呆板和不可避免有傷花體的弊端。
  在完成兩步刻花之後,再用一種篦狀工具在突起的花紋內精心劃出花筋葉脈等細部,使新的刻劃花達到粗狂與精細,凸起與凹下。 大輪廓與小細節的完美結合。 刻花纏枝牡丹瓶,整體器形修長而豐盈,浮雕感強,通體刻纏枝牡丹紋,雖是滿刻,但仍不乏長線條刀刻的灑脫利落,短線篦劃的小巧玲瓏,而且有疏有密,疏密相濟,猶如一曲動聽的交響樂在飾釉後潤玉般晶瑩碧綠中跳動出一首深淺不一的曲調。 具有一種含蓄,雍容高貴詩境無限的藝術美感。 正因如此,宋朝耀州窯這種裝飾手法在同時代名窯中被譽為“宋代青瓷刻劃花之冠”達到了宋刻劃花最高水平。
耀州窯刻劃花青瓷之所以能享有如此盛譽,除了裝飾手法的獨特,還因為她具有豐富的圖案紋飾以及所蘊涵的社會寓意,是人們對社會事物的感悟和精神寄託。 圖案有植物類、動物類、人物類。 和動植物交叉結合等多種形式。 文飾之豐富也是同時期各窯所莫塵望及的。 在植物類中多見象徵富貴和美好的牡丹花。 除了單一牡丹組成紋樣,還往往將牡丹與動物、人物組合,成為更加生動的紋樣圖案。 如:“飛碟戀牡丹”雙嬰戲牡丹等。 常見的植物還有像徵傲霜獨放的菊花,佈局與牡丹基本相同,比較獨特之處是碗內以多層或單層的團菊組成紋樣,突出了菊花盛開時的蓬勃生機。 象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荷花,荷葉也是常見的紋樣。 常將蓮花置於水波紋中,與遊鴨,鴛鴦、游魚相伴為伍,我們同時可以領略到中國繪畫中的一個總的傾向:畫中有詩,重意境重神韻。 體現作者審美情趣的同時也從側面體現宋朝中期社會生活的和諧安定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所有這些植物花卉都以寫實為特點,再經加強或減弱的藝術手法加工,在犀利灑脫的刻劃線條中均呈現出一種繁茂的生機和真實生動的美感。
動物紋紋樣有像徵真龍天子的蛟龍,象徵長壽的仙鶴,象徵恩愛夫妻的鴛鴦,象徵喜事臨門的喜鵲,在動物類水族紋中,最常見的是游魚紋,有水波三魚、水波五魚、水藻群魚等。 其中以水波三魚最為生動,在碗內取均齊式三分法佈局,僅用了不多的幾刀,三尾向心擺動的游魚就逼真的躍然而存。 魚的周圍佈滿了用蓖形工具劃出的重重水波,三尾魚在水波中股腹擺尾,游弋自由,不僅劃面生動而且刻劃灑脫洗練與湖綠色青釉融合為一個完美的整體。 實在是宋代耀州窯刻劃花青瓷的傑作。

三、景德鎮刻劃花完美的與青白釉結合,給人一種全新的視覺衝擊。
宋朝是景德鎮崛起和興盛的時期,尤其在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景瓷胎白且薄,紋美釉亮,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即玉般的青白釉與刻劃花的完美結合,給人一種全新的視覺享受。 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晶瑩,器壁雕有精美花紋,紋隙處積釉厚而呈色較深。 在光線下由於胎薄,透過器壁與刻劃圖案形成陰影交疊的藝術效果和光色交融的特殊風味。 值得一提的是,釉色由深到淺的發展是一種規律,,原始瓷青褐色,戰國時青綠色再到晉代南方“縹瓷”,耀州窯的“翠峰”龍泉窯的“粉青”,千百年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青白淡雅是人們的追求。 而宋時景德鎮青白瓷仿玉的外觀效果,給人以冰清玉潔色澤溫潤的感受。
與此同時,景德鎮獨特的“半刀泥”刀法也是青白瓷產生光影交疊效果必不可少的因素。 它不同於越窯的中鋒用刀線條流暢的劃花,也不同於耀州窯刻劃花中斜刀廣削法,而是利用刀的側鋒劃出一邊深一邊淺的線條。 由於側鋒用刀,所以,從線條的橫切面看其斜度比斜刀廣削更加陡峭,加上重石灰釉在高溫下黏度小易流淌,釉汁隨線條深淺而形成不同厚度的釉層,線條深出積釉厚而呈青綠色,淺處積釉少而呈青白色,所以,在光線下產生了光影交疊,如影隨形的出奇效果。 在裝飾題材上,除了傳統的植物紋,人物紋外,景德鎮在宋時一個鮮明的特點是佛教人物形象的大增。 佛像的增多放映了佛教的流行,同時這也是對整個宋代瓷器追求平素淡雅風格的一個很好的詮釋。

四、刻劃花對印花的影響。
印花是在刻劃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它是採用刻劃花手法刻出母範。 然後翻出印花範,再將與之造型相同的器物坯件扣在印花範具上印出花紋。 這種技法可以完全保留刻劃的效果,如越窯的劃花,耀州窯的刻劃並用,景德鎮的半刀泥等。 而且印花技術省時又省力,一件範具可以印出多件器物,所以,在北宋中期人們對瓷器的需求量​​大增時,印花工藝也就順應時代潮流當仁不讓的發展起來。
應當指出的是,印花工藝並不是刻劃花工藝的簡單翻版,而是對他的一種發展,新的印花工藝因其製作簡便、快速等​​優點,一經問世就將其發展重點放在紋樣圖案的構思和設計上,與孕育它的刻劃花相比新的印花工藝在紋樣,題材上都有長足發展。
綜 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刻劃花工藝在五代至宋的發展歷程:首先,從其刀法看,從越窯的中鋒用刀刻出流利灑脫的線條到耀州窯獨特的刻劃並存到景德鎮的 “半刀泥”巧妙的與青白釉結合運用,由簡到繁,由繁到精,每種刀法都在一定歷史時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滿足人們不同審美需求的同時也體現出古人源源不斷的 創新意識。 越窯瓷器劃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開創了瓷器劃花裝飾的先河;耀州窯將刻劃剔融會貫通與一體,創造了自己獨特的刻劃花裝飾技法且紋飾多樣,摘取了刻劃花裝飾之冠;景德鎮窯“半刀泥”與青白釉的完美結合,使瓷器有了溫潤如玉的,光影交疊的視覺美感。 由此可見,五代至宋的刻劃花裝飾藝術確實是中國工藝美術中一筆豐富的財富。-box-1-影青雙魚洗  Song,景德鎮 的東西記得透光看一下 帶橘紅 到淺黃 與純白意義不一樣


 展起来。(後續)
 

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一顆老印章 一個大故事

一顆老印章 一個大故事

偶然的機會,遇到一顆老印章。

看來是真的有年代的東西。

黃色的石頭,沒有田黃的特徵,看來不是甚麼大寶貝。

仔細查一下人物名子,卻引申出一段故事。

秉三-古泥黃金耀


先從印文說起
開卷一樂
 原來是出自明代著名藏書家、出版家毛晉的藏書印。
意思應該是說,對一個喜歡書的人,每一次打開一本書,都有無窮的樂趣。
古時候能讀書識字已經是鳳毛麟角的幸運兒,若能得一書,前人心血結晶,當然是最大的快樂。
以下摘錄網路文章 袁逸先生集的一些古人之言:

孔子讀《易》“發憤忘食,樂以忘 憂,不知老之將至”
陶淵明讀《山海經》:“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李清照享受讀書“樂在聲色犬馬之上”
謝肇淛稱其“讀未曾見之書,……如獲至寶, 嘗異味,一段奇快,難以語人”
徐惟起推介:“余嘗謂人生之樂,莫過閉戶讀書”
陳覆吉體會:“居常無事,飽暖讀古人 書,即人間仙島”
高濂談讀書感受:“恍對聖賢,面談千古,悅心快目,何樂可勝? ”真可謂“至者天下樂,終日在几案”;
 歐陽修欣賞東坡,“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
 楊萬里崇拜白居易:“偶然一讀香山集,不但無愁病亦無”

 猶記得年輕時,喜歡讀書,當時"兒童樂園"是我最喜歡讀的。
稍長,東方出版社的小說集,家裡的藏書無不翻過看過讀過。
考初中考高中大學一路到畢業,讀書有時也必須苦中作樂,然而整體而言,對我還是樂多於苦。

 古人有謂讀書苦 “學海無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來”,聖人與前輩無不苦口婆心告誡後生,讀書須刻苦,出息由苦讀,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用功時。當年要考醫師執照,要讀原文書,卻也得逼著 自己讀考古題,不過一輩子總結是樂多與苦極多。

開始收藏骨董之後,讀書上網找資料,可從來不覺得苦,興趣使然。

這刻印章看來是青田石系列 以其潤透的程度,應該屬封門 黃金耀之類的美石。刻紐的工有時代特色,獅子尾巴蠻特殊的造型

丁卯年 1927 年 非常特殊意義的年
民國16年 昭和二年 曾祖父以南先生逝世的年份。也是北伐的年份。
秉三又是誰
古泥又是誰
一查下去就不得了了
還牽連到張秉三蔣介石張靜江 陳潔如 的往事。
至於趙古泥 于右任 張秉三交往的往事 更以這樣一顆印章來引出。
有興趣的讀者上網就可以看到這些往事。
附錄:

林進忠〈于右任書法作品的相關考察〉
○印
16
號:朱文〈天下為公〉(用例有紀年
1927
11
月)
此印鈐用例僅有二件
31
。另,印影亦見於趙古泥(
1874~1933
)的印譜中。
二者略有不同。
32
趙古泥是江蘇常熟人。《于右任詩集》中有〈虞山紀遊〉詩、
〈與張秉三趙古
泥遊尚父湖〉詩,註記「十六年十月作
。先生漫遊常熟。」兩人有相當深的交情。
33
ㄧ個月後,是年十一月吳昌碩逝世於上海。趙古泥歿(
1933
)後十年,民國三
十二年在四川時有〈題趙古泥先生印存二首〉詩,其二為:「尚父湖波盪夕陽,
扁舟載酒意難忘!回思十七年來事,惆悵江南又隕霜。」往事記憶猶新。于右任
稱云:「缶翁門下提刀者,回顧何人似趙髯?」可說是給予極高的評價!
 与张秉三赵古泥①游尚父湖
[现代]于右任
尚父湖波荡夕阳,征诛渔钓两难忘。
穷羞白发为文士,老羡黄泉作国殇。
落叶层层迷去路,横舟缓缓适何方。
桂枝如雪枫如血,猛忆关西旧战场。
[注释]①张秉三,浙江吴兴南浔镇人,诗人,收藏家;赵古泥,即赵石,字石农,号古泥,常熟人,清末民初著名篆刻家,兼擅书法,又能诗画。此诗作于1927年11月,于右任与执政者政见不合,到苏州访老友李根源,又到常熟访友谈艺,登虞山,游古寺,荡舟于尚湖。
 張靜江與蔣介石的恩恩怨怨


南下北上,數次助蔣脫危機


張靜江雖係病殘之身,卻是那種一言九鼎、為了哥兒們可以粉身碎骨的硬漢。 他不僅傾其所有,資助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事業,還多次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幫助危難中的蔣介石。 蔣介石一生曾多次面臨政治危機,尤其在1927年北伐戰爭之前,歷經坎坷,屢戰屢敗,在他的盟兄陳其美(著名革命黨人,辛亥革命後任滬軍都督)被袁世凱刺殺後,他更需要一個有錢、有義、有實力的人物做後盾,尤其需要一個在孫中山先生身邊說得上話的上層人物。 這時,他選中了同為浙江人的張靜江,與之交換蘭譜,結為把兄弟。 1


蔣介石沒有找錯人,因為張靜江正是那種為了朋友可以兩肋插刀的血性義士。 有了這樣一個盟兄為之鋪路,蔣介石才漸漸地羽翼豐滿,一步步走向權力的峰巔。 對於這一點,現在無論是蔣介石的傳記還是張靜江的傳記,以及國民黨大員陳果夫、陳立夫、李石曾、李宗仁、楊愷齡等人所寫的文章,均是直言不諱的。


張靜江與蔣介石相識於民國初年,那時正是新舊交替、南北對峙、天下大亂的年頭。 張靜江從海外回到上海,蔣介石也從日本趕回了上海,他們相聚在孫中山先生的旗幟下。 那時,張靜江因多年有功於國民革命早已是孫中山先生的座上賓,能參加孫中山主持的最高級核心會議了2,而蔣介石還只是個受人差遣的、剛從日本陸軍學校留學回來,在必要時當個部隊小頭頭的基層幹部。


他們的第一次見面,是由於張靜江的堂侄張乃驊(仲平,張石銘的四子,1892~1918)的引見。 張乃驊與蔣介石的相識則是緣於張靜江的族侄張秉三的介紹。 因為張秉三與蔣介石在日本留學時是同學,更重要的是因為,蔣介石的父親原本是張秉三家在奉化的鹽棧的經理,相互之間早就認識。 張乃驊時有“四太子”之稱,花錢如流水,在上海十里洋場名氣很大,周圍的朋友不知有多少,與蔣介石認識後,覺得蔣是個有抱負的新派青年,就把他介紹給從海外回來的叔叔張靜江。 後來張靜江又把蔣介石介紹給孫中山先生。 3


他們這些人在那個時期的活動,都被張靜江的族侄張秉三記入了日記。 據張秉三的好友、常熟人曹大鐵撰文說,張秉三的日記中有大量關於張乃驊與蔣介石交往的記載。 可惜這些日記原先都堆在張秉三家(康定路三星坊5號)的閣樓上,數十年沒有人動過,“文革”一來,全被一把火燒掉了。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漢至元銅綠釉陶瓷器



漢至元銅綠釉陶瓷器
綠釉為含氧化銅的石灰釉,在氧化還原中呈現綠色。 
我國漢代時用銅作著色劑,燒製鉛綠釉陶製品。 
唐、遼 宋金、元時期的綠釉產品由陶
鉐器過渡到瓷胎器,
宋元出現孔雀綠釉
(孔雀石 藍綠色 硫酸銅的藍色)

 明、清時期的景德鎮產品為瓷胎,都是屬於銅綠釉。
地方有個別燒綠釉的
五彩中的綠色也是(硬彩)

 以釉的特性來看這是一整個系列,一般認為常見於北方窯口,定窯系磁州窯系。

年代而言,漢與遼陶胎為主,低溫加鉛助融。
唐則有些算是鉐胎,到宋以後漸往高溫瓷胎發展。
明朝過渡,到清又是另一番局面。
名稱因顏色差異而不同

綠為中
極藍中仍有些綠 稱孔雀藍
稍少藍 多綠 就是孔雀綠
無藍則以多少黃與綠之濃淡區分
釉或乾或潤亮都改變稱呼。

有一次燒
有兩次燒
有加化妝土
有加薄透明釉先燒過一次
有加幾層 加圖案 畫或刻或剔或劃或模塑 或捏等等
相當有趣的一個系列
 漢綠釉博物館都有
 tncollection (12)


隋或南北朝的少見
6-8世紀 6-8th century Chinese ceramics , the appearance of Tang style
 唐三彩
 Tang-trichrome2


 遼的
 遼綠釉

宋的 
綠定(或淄博) 盤 Green glaze, Ding ware

 金
 japan1001 (223)
 Ceramics in the Museum of History, Taipei, Taiwan




 元-綠釉瓷-雙褵耳瓶 磁州窯系 可能 當陽峪窯( 非遼唐之綠釉陶)

 紅胎土 符合 當陽峪窯特徵

孔雀綠梅瓶 祝壽用的梅瓶 畫雲山壽星 祥鶴 松樹
 yuan-br3,British museum
 明
 japan1001 (218)
中亞
vase孔雀綠釉 in gulbenkian,  for reference
 孔雀綠釉 in gulbenkian,for reference
 以上二圖拍於古根漢

清石灣
花癲月癡

基本上圖說話就好了
許多網路文章東抄西抄 參考就好
山東淄博 廣東石灣綠釉出名 古窯址要看出土瓷片 進一步研究
清官窯找故宮
多看一些
蠻有趣的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古物回家 一件當陽峪窯缽的故事

時間回到2009年

當時我有一陣子忙著在網路上弄骨董集

 http://www.flickr.com/groups/fireart/

網上交流圖片的結果

有位義大利骨董商也弄了一個

 http://www.flickr.com/groups/1272068@N21/

大家互相支援圖片

雅事一樁

有一天看到他有個圖片東西蠻有趣的

連我這個已經封刀不買骨董的人都會心動

因此就稍微問了一下 是否有轉手可能結果是

 回信如下

 Well , this bowl it's an original chinese work of art dated from around the 11th. century , it's without any doubt in cizhou style , but it has some strange characteristics : the high footed base is unglazed and bears the marbleized effect typical of some T'ang ceramics and , while the intaglio decoration of the peonies and the shape of this bowl with it's high foot is typical of the period ,the low relief has been left with a unique white glaze , without making the typical contrast of colours .
 ------
I acquired this bowl from an antiques collector that told me it to be in his home since more than 40 years ago. -------


後來知道 這位義大利收藏家是醫學世家 因為年紀大了 處理一些家藏古物 就把這個缽 磁州窯 賣給了 這位古董商。
我當然是你開多少 我就買多少,這樣子 這個缽就飄洋過海 來到台灣。


義大利原藏家住 羅馬 應該也是高級知識文藝家庭傳承 義大利也歷經戰火動亂

網路資訊

找道清鐵路

道清鐵路是由英、意兩過合作的福公司承建的。 後來,福公司遇到資金短缺等困難,由英國出面要求清政府興辦道澤鐵路( 道口至山西澤州 ),其中原道清鐵路一段修建費用作為清政府向福公司借款。 這樣,就把福公司的困難轉嫁給了中國。 道清鐵路從道口至清化鎮(今博愛 ),長150公里。 1902年7月開工,分三段施工,直到1907年1月才修到清化鎮。
簡單說
施工中挖到瓷片
因此吸引英國義大利研究中國瓷器的人到這個區域收集古瓷片與傳世瓷器
因此今天歐洲應該還有一些當陽峪窯(修武窯 焦作窯) 的東西
多少巧合
我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傻事 比如說建立古瓷分享區等等 才有機會讓這古瓷回到 手裡
這古瓷也真是 神物護持 逃過多少劫難

大家看一下歷史 河南從1910到 2009 遭逢多少骨董劫難 尤其瓷器 要保完整不易啊。

 當陽峪窯-缽 北宋
 當陽峪窯 (19)

 當陽峪窯 (14)

 當陽峪窯 (15)

傳世千年的古瓷 令人驚嘆
 當大家被所謂幾大名窯吸引時 其實廣大的磁州窯系 還有許多寶物流落歐美
藝術價值 文化歷史 工匠巧思 都值得鼓掌 值得驚嘆。
附錄
 http://translate.googleusercontent.com/translate_c?depth=1&ei=x1ZjUayhJ4aeiAeE_oDACg&hl=zh-TW&prev=/search%3Fq%3D%25E7%2584%25A6%25E4%25BD%259C%25E7%25AA%25AF%26hl%3Dzh-TW%26client%3Dfirefox-a%26hs%3D8V2%26rls%3Dorg.mozilla:zh-TW:official&rurl=translate.google.com.tw&sl=zh-CN&u=http://news.cang.com/infos/201103/148095.html&usg=ALkJrhhWFyqPCw0RS52RFXcCcnpcEVtIqw

華夏收藏網
一般認為,當陽峪窯是宋金時期磁州窯系或磁州窯類型中最為出類拔萃的窯口。 然而近年來官方、民間深入研究之結果表明,該窯以其品類之豐、製作之精、裝飾之美,自有其深厚的古陶瓷文化內涵和獨特之藝術風格。 比如,除了量大質優的絞胎製品以外,它的剔刻劃花類製品堪稱無出其右,它的細白胎高溫顏色釉製品如紅、黑、紫釉中之精者,甚至為定窯所不及。 面對這樣一個優秀卻默默無聞的窯口,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它“供官”或“供
 ”的證據。 本文從文獻學的角度,結合標本實物,首次明確提出了北宋時期的當陽峪窯供禦的觀點,系統分析了當陽峪窯的製瓷技術水平,推測了它的主要供品種。


北宋時期的陶瓷器供御製度,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是直接由北宋朝廷設窯燒造。 《負暄雜錄·窯器》記載“宣政( 1111 1125 )年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二是由專職官員赴各窯撿選供,或由各窯送貢瓷至京師由專職官員撿選供。 這些專職官員稱為“典”。 南宋周火軍《清波雜誌》雲:“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道光修武縣志》卷十(百家岩題名)記載:“政和乙未(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 1115 年筆者註)秋七月二十五日典禦太原王道醇車使懷孟,因往赭石口點檢陶器。”這兩段文字中的“禦”、“典禦”都明確表明了在北宋,朝廷有檢選各窯貢瓷的專職官員及製度。
而有資格被檢選瓷器供的窯口有多家。 南宋人葉寘《坦齋筆衡》雲:“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洲造青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
所以,根據以上文獻資料,北宋時期曾經向朝廷貢過禦瓷的窯口大致有定州、汝州、唐州、鄧州、耀州、處州、鈞州、饒州、建州、懷州當陽峪等地。
一、當陽峪窯供禦是北宋陶瓷供大背景下的必然產物
燦爛的宋代陶瓷製造業照亮了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黃金時代,它的出現,一方面是宋代經濟社會高度繁榮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以封建帝王為首的地主官僚集團對陶瓷藝術的鍾愛與不懈追求也使得宋代陶瓷藝術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斑斕氣象。
宋真宗景德元年( 1004 年),江西浮梁縣昌南鎮由於燒製精美的青白瓷獲皇帝賞識,遂以年號名之,曰景德鎮。 無為皇帝徽宗趙佶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大大推動了宋代陶瓷藝術的發展進程,正如《水滸傳》裡描述的那樣:“這浮浪子弟門風幫閒之事,無一般不曉,無一般不會,更無一般不愛;即如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踢球打彈,品竹調絲,吹彈歌舞,自不必說。 ”他在位期間( 1100 1125 年),詔命各窯燒造貢瓷,“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洲造青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從這段文字可以發現,這既是向北宋皇室供奉瓷器的眾窯口名單,又是一個個失敗者的名單。 在這個失敗者名單裡不單有定,還有不及“汝窯為魁”的河北唐、鄧、耀州等窯。 趙佶於自設官窯前,也曾看好浙江龍泉窯,因考慮其遠在江南,且“質頗粗厚”才作罷。
分析一下,在這些曾經供的窯口中間,定窯以刻、劃白瓷、紅、黑、紫等單色釉品種著稱;唐、鄧二州所窯未考;汝、耀二州所窯屬青瓷,它如鈞窯以窯變為奇,建盞則“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徽宗對陶瓷藝術審美的多元化需求。 皇帝個人的喜好直接刺激了封建官僚機構和各級官吏為皇室選拔、推薦優秀窯口和陶瓷品種的積極性。 於是,當陽峪窯的供禦就在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王道醇,查宋史無考,其官職為典禦。 查《宋史·職官四》,結合他“點檢陶器”的行為,當屬殿中省尚食局或尚舍局官員。 按百家岩題記,政和乙未秋七月,也就是公元 1115 年的秋天,他到懷、孟二州公幹。 往赭石口點檢陶器。”這個“因”字很有意思:一方面,說明這位典禦官還有更重大的政治使命,所以順便到懷州修武縣赭石口(當陽峪窯瓷器出山處)點檢、裝運瓷器;另一方面,還說明到赭石口點檢瓷器乃輕車熟路之舉,這就又告訴我們一個隱匿的信息—— 早在 1115 年之前,當陽峪窯已經開始供禦了 或許,王典禦一行還乘興遊歷了離當陽峪不遠的竹林七賢隱居地———百家岩,並銘刻了這篇題記。
赭石,氧化物類礦物剛玉族赤鐵礦 ,主含三氧化二鐵( Fe2O3 )。 多呈不規則的扁平塊狀。 因原料產地之故,有赭褐、赭黃、赭紅之分,當陽村的赭石為赭紅色。
當陽村附近山間,赭石、石炭、瓷土資源極其豐富,即便是今天,當我們站在當陽峪村口,出山外運赭石、石炭、瓷土的車輛仍絡繹不絕。 村口的赭石場,附近地面均染成赭紅色。 908 年前,當陽村的村民締造了龐大的製瓷業,根據碑記,當陽村是“世利茲器,埏埴者百餘家,滋養者萬餘口”。 908 年後的今天,山民們利用小礦業再度致富。 據向村民了解,白坩土多賣往鞏義、洛陽一帶。 赤鐵礦、鋁礦行銷全國各地。 小煤礦更是供不應求。 這或許是這一帶在宋時亦稱赭石口的原因吧。
另外,筆者曾在同窗好友、鞏義市政協委員、畫家白煒先生的帶領下在河南鞏義學習考察。 我們在芝田鎮後泉溝村丁香寺遺址上,收集到了一部分細白胎質的紅釉瓷片標本( 1 圖),經認真比較、研究,確認為當陽峪窯標本。
丁香寺的方位處於宋真宗趙恆的永定陵之後,屬於為永定陵配套使用的皇家寺院。 我們知道,宋皇陵位於鞏義市的西村、芝田、市區、回郭鎮一帶,北宋九個皇帝,除徽、欽二帝被金兵擄去死於五國城外,其餘七個皇帝及趙弘殷(趙匡胤之父)均葬在鞏義,通稱 七帝八陵 ,再加上后妃和宗室親王、王孫及高懷德、蔡齊、寇準、包拯、楊六郎、趙普等功臣名將共有陵墓近千座。 從公元 963 年開始營建宋陵,前後經營達 160 餘年之久,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氣勢雄偉的皇家陵墓群,此間,殿宇相接、石刻林立,各陵區還設有寺院專門為亡者超度靈魂,光守陵官兵就有2萬多人。 那麼,我們在此發現了當陽峪窯高檔的紅釉瓷標本,能說明何問題呢? 筆者推斷:
1 、當陽峪窯紅釉瓷可能為丁香寺供奉祭祀所使用;
2 、可能被來此進行祭奠活動的皇帝或皇族所使用;
3 、可能為皇家寺院常住人員所使用;
4 當陽峪窯供御可能在 1022 年(真宗死於 1022 年)前後已經開始了。
以上是當陽峪窯在北宋時期供的又一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