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北宋官窯單把杯

 北宋官窯單把杯

 guan cup, a typical example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Guan ware, or original Ge wareof Song,

  北宋官窯單把杯 古樸莊重 如脂如玉 瑩潤溫雅 紋片 :金絲鐵線 靈動飄逸 形如龜背 色如鱔血  紫口鐵足///Probably  the only genuine "Northern Song Guan ware" picture available

基本上沒人有把握見過真正的北宋官窯

十幾年燒製過程或許應該有一些演變

因此我不敢說這件是唯一一件北宋官窯

我甚至推測末期北宋官窯紋片較接近南宋官窯與哥窯。

然而就古文獻之描述,關鍵四字 靈動飄逸 真的難在其他圖片看到。

 

明末李時珍認為高濃度蒸餾酒 元朝始入中國。因此這種小單把杯因為認為是蒸餾酒專用的,因此一般都定代為元。阿拉伯地區蒸餾酒最遲12世紀出現。目前認為考古證據顯示中國東漢已經有蒸餾器。
宋朝有燒酒是外來或本土仍有爭議。
或許北宋末年皇室已經有蒸餾酒而民間不知。
這個單把杯原創優美造型 應該是元把盃的模仿對象。
古玉單把杯最慢西漢已經有了
唐代邢窯製作的單把杯已經接近此杯的造型 且外壁弧度一樣兩階段轉折

 

以下再放些圖片比較參考

汝窯筆舔

 guancup33red

 guancup39ab

 到此應可說服這是一件北宋官窯器

 ru ware 12 (44)

山桂花

龍泉開片釉瓷

元 仿南宋官釉 三足爐

 南宋 官窯 八方杯

 P7030159

今人 沒人確定見過的東西,只好靠古文書記載。

 

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缺陷,引入汝瓷及开封东窑等窑口窑系的制作精华,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就说(官瓷)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清代学者陈浏在其《陶雅》一书中所言: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能识之者。
以下這件極可能就是成熟期的北宋官窯guan-northern-song,  From a private collection in New York,
也因此與南宋官窯不好區分 
而前面這件單把杯因較早期 技術上猶可見到一些類似較早期北宋河南地區乳濁半乳濁系列瓷的蚯蚓走泥紋特徵。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篆刻源流 (摘錄)

印學流派紛呈
來源: 中國藝術吧作者:

   我國古代之璽印,自秦漢至唐宋之間,流傳下來者不計其數,然並無作者姓名。

  元代吾丘衍、趙孟頫始興款識,明清以來,由於石質印的應用,文人篆刻之風大盛,並與書畫緊密 結合,自明代文彭、何震起,逐漸形成篆刻之各種流派,文彭、何震及其後繼者都以漢印為宗,成為一時風尚,後人稱之為:“文何派”;。 何氏以後各家,如汪關、蘇宜、朱簡、程林、金光先等,均為安徽人,故又被稱為“皖派”、“徽派”。 其後又出現了丁敬之“浙派”,程邃之“歙派”,宋珏之“莆田派”等。

皖派著名的篆刻流派之一,明代何震首創。 

何震與文彭交往甚深,有師友之誼。 兩人均主張篆刻以秦、漢印為宗,以六書為準則。 何曾云:“六書不精義入神,而能驅刀如筆,吾不信也。”,開創了師法漢印之風氣。 後繼有蘇宣、梁袠,程樸等。 他們篆刻講究篆勢,多用衝刀,善於變化,運刀如筆。 作品風格流暢自然,空靈純正,剛健勁挺,化古為今,力矯印法乖謬淺陋之時弊。 其後還有朱簡、程林、金光先以及程原、程樸父子,

因均隸籍安徽,故人稱“皖派”,或稱“徽派”。 

  文彭並首先用青田石作為印材,  何震創單刀款識,差落雄健, 二人既開明清流派印章藝術之先河,又是“ ​​皖派”的創始人,後人合稱其二人為“文何派”。


浙派著名篆刻流派之一。  

清代乾隆之際,浙江印派在杭州由丁敬首創。 丁敬遠承何震,近接程邃,博採眾長,不主一家,治印宗秦漢,常參以隸意;講究刀法,善用切刀表達筆意,方中有圓,蒼勁質樸,古拙渾厚,別具面目。 其後有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等繼之而起。 他們均係杭州人故又派“西泠八家”。 後凡篆刻藝術上宗此風格者均稱之為“浙派”。 浙派在篆刻史上綿延二百多年,影響深遠。


新浙派晚清趙之謙

,精於書畫,尤擅篆刻,自云:“生平藝事皆天分高於人力,惟治印則天五人五,勇然。”在近代篆刻史上產生過很大影響,趙氏曾出入浙、皖兩派,並取古代鏡銘、錢幣、碑版文字人印。 又首創陽文入款。 自成風格,人目之為“新浙派”。        
 

歙派篆刻流派之一。 程邃,安徽歙縣人

長於金石考證之學。 篆刻刀法凝重,富有筆意。 朱文喜以大篆入印,面目一新;白文深得何法,尤為傳神。 於文、何、汪、朱外,另立門戶。 程氏篆刻風格對其後的完白山人有一定影響。 因程系歙縣人,故人稱之為“歙派”。 與巴慰祖、胡唐、汪肇漋亦合稱“歙四子”。 參見“歙四子”條。


粵派篆刻流派之一。 晚清黃士陵,字牧甫,一作穆甫、穆父,別號黟山人,倦叟等。 安徽黟縣人,後寓居廣州,

擅長書畫,尤精篆刻。 刻印初法丁敬,繼學鄧石如、吳熙載。 又取法於秦漢印,商周金文,作品章法於峻峭中求平衡,從平實中追超逸。 刀法圓腴渾厚,光潔挺拔,具有雍容華貴的大家之氣。 於皖浙兩派之外,另闢蹊徑。 因其旅居廣州久,對嶺南篆刻發展起了很大影響。 號稱“粵派”。 因黃氏原籍安徽黟縣,故人又稱之謂“黟山派”。

黟山派即“粵派”。 參見“粵派”條。

婁東派明末篆刻家汪關,安徽歙縣人,後移婁東(今江蘇太倉)。

  汪氏篆刻精嚴樸實,取法漢印,神形兼備,富有書卷氣。 頗為時人所重。 開明代印人學習漢印之先河。 後人稱其風格為“婁東派”。 其後林皋、巴慰祖等均能傳其衣缽。 有《寶印齋印式》傳世。


揚州派清代合稱篆刻家林皋、汪關、沈世和為“揚州派”。

  參見“皖派”、“林派”條。

如皋派清代康熙、乾隆年間,許容,江蘇如皋人,童昌齡浙江義烏人,旅居如皋,

陳瑤典諸人篆刻師法漢人,治印篆法工穩,章法疏宕,獨樹一幟,後人稱之為“如皋派”。

雲間派篆刻流派之一。

  以清康熙、乾隆年間雲間(今上海松江)王曾麓父子為代表。 治印宗法宋元人,作品拘泥無新意。 其後鞠昆皋等為雲間派支柱。 然影響甚微,故印壇上罕繼之者。


泗水派明蘇宣,號泗水,幼承庭訓,喜讀書。 篆刻得文彭親授,後又於項元汴處縱覽秦漢璽印,碑碣,曾摹漢印近千紐,盡得其法。

  他的篆刻,功力深厚,氣格壯偉,名重當時。 和當時的文彭、何震有鼎足而三之稱。 他的篆刻風格接受漢印傳統,然又自成面目,誠如他自己所云:“如詩非不法魏、晉也,而非複魏、晉;書非不法鐘、王,而非複鐘、王。始於摹擬,終於變化。

”蘇氏篆刻對後來鄧石如、程邃、何通等人頗有影響。 由於蘇宣號泗水,所以後人稱他為“泗水派”。 有《蘇氏印略》傳世。
虞山派參見“趙派”條。

   

    莆田派

    一稱“閩派”,篆刻流派之一。 傳為清代莆田宋珏所開創。 宋氏宗秦漢璽印,又受文彭、何震的影響,風格疏淡清麗。 又擅八分書,以八分書入印,別具面目。 後繼者有吳晉、練元素、薛穆生、許有介、蘭公漪等亦均列入莆田派。 而有人視莆田派為“野狐禪”,此乃門戶之見。
閩派“閩派”也稱“莆田派”。 見"莆田派"條。
   

    鄧派

    篆刻流派之一。 系清代鄧石如所開創。

  鄧氏曾客梅鏐家,縱觀梅氏收藏豐富之秦漢金石善本,並銳意臨摹。 故四體書功力極深,曾被譽之為“國朝第一”、“清代第一人”。 鄧氏篆刻得於書法。 所謂其“書從印入,印從書出”。 作品蒼勁渾樸,恢宏酣暢,灑脫清新,剛健婀娜。 不泥於秦漢古璽,而能自成面目。 對篆刻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世稱“鄧派”。 因其為安徽人,故人亦稱之為“皖派”。 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傳世。


吳派近代著名篆刻家吳昌碩

,長於詩書畫印,造詣精深,而尤以篆刻書畫見稱。 曾首任西泠印社社長。 吳氏治印得法於石鼓、秦漢印璽,自云:“見所藏秦、漢印渾古樸茂,心竊儀之,每奏一刀,若與神會。”又藉鑑封泥匋瓦,融合浙皖二派,並善用鈍刀,主張“既雕既琢,復歸於樸。”遂形成雄渾蒼老、古拙遒勁、富有寫意情趣的風格,獨創一派。 世稱“吳派”或“漢印派”。

  又因晚年寓居上海,人或謂之“海派”。 有《缶廬印存》傳世。

海派見“吳派”條。

漢印派即吳昌碩印派,見“吳派”條。

趙派常熟趙石,字石農,號古泥,別號泥道人。

  精研吳氏的篆刻藝術。 先後同吳昌碩入室弟子李鍾、沈石友交往,故早期作品具有“吳派”面目。 後又從吳昌碩遊,藝益精,又得法於封泥,作品更古拙渾樸。 於“吳派”風格又有變化。 鄧散木師其法,又稱其為“趙派”。 鄧氏雲:“迨缶廬既老,大江南北已吳趙各樹一幟。學吳而不為吳氏所囿,其惟趙氏一人,豈特青冰蘭水已哉。故列為趙派,以為之殿。”趙石印派,近世或稱“虞山派”。

京派畫家齊白石在篆刻上發展並豐富了前人的刀法,獨創一格。 因其久居北京,故時人亦有稱之為“京派”者。
林派清初林皋,福建莆田人。 為當時著名篆刻家,風格曾受汪關影響。 而尤以工穩、遒勁著稱。 他移居江蘇常熟後,與當時虞山、婁東一帶著名學者書畫家王暈、吳歷、惲壽平、楊晉、徐乾學等多有交往。 其篆刻風格人稱“林派”。 亦有將他和汪關、沈世和合稱為“揚州派”者。 又因他系福建莆田人,故後人又曾誤以“莆田派”目之。 參見“揚州派”條。


歙四子清代安徽歙縣程邃與他的弟子巴慰祖、胡唐、汪肇漋合稱為“歙四子”。



雍嘉七子清代著名篆刻家丁敬與其後繼起者金冬心、鄭板橋、黃易、奚岡、蔣仁,陳鴻壽等七人,皆為清雍正至嘉慶年間人,故時人又稱之為“雍嘉七子”。 然其中金冬心、鄭板橋不以篆刻見長。 參見“西泠八家”條。


西泠八家清代著名篆刻家丁敬杭州人。 丁宗奉秦漢,博採百家,講究刀法,不苟一格,在篆刻史上獨闢蹊徑,自成一派。 繼之而起者有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等。 因這八人均係杭州人,故人稱“西泠八家”。 篆刻上凡屬效法他們風格者,稱之為“浙派”。

西泠六家指丁敬、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鐘、陳鴻壽等六人。 參見“西泠八家”條。
西泠四家指丁敬、黃易、蔣仁、奚岡四人。 參見“西泠八家 ”。

蘇州篆刻源流 (摘錄)

發行日期: 20070817 http://www.suzhouculture.cn/images/hotlink.gif
來源:書法報
蘇州,歷史上稱為吳門吳郡吳中”“吳下。 明代 有吳門畫派吳門書派,清代出現了四王畫派 蘇州篆刻藝術亦源遠流長。 自宋元文人參與篆刻藝事後, 蘇州地區的文人篆刻就有影響力,元末朱珪率先自書自刻印章。 一時許多著名文人、書畫家都喜愛印章,如崑山顧阿瑛、長洲文徵明和唐寅等。
明代中期,文徵明之子文彭繼承了吳門前輩的雅正印風並發揚光大,開創了中國印學史上第一個文人篆刻藝術流派——“吳門印派,使篆刻藝術獨立成章,與吳門書派吳門畫派鼎足而三,相得益彰。
吳中自古人文薈萃,書畫印名家輩出,至明尤盛。 就篆刻文人而言,除文徵明和唐寅外,還有徐霖、陳道复、王寵、彭年、週天球、王榖祥、許初等,可見當時吳中文人治印風氣已很盛行。
從文彭之前吳門前輩的書畫鈐印來看,基本上繼承了元代漢白文和圓朱文這兩大格局。
漢白文一路的如祝允明的祝允明印、唐寅的唐寅私印等;圓朱文一路的如吳寬的匏翁、王鏊的林屋主人、文徵明的徵仲、唐寅的南京解元等。 此外,還有一些如沈周的白石翁、祝允明的枝指生和文徵明的玉磬山房等,則是後來被稱為吳門派的面目。
吳門派創始人文彭(14971573),是明代中葉著名的篆刻家,字壽承,號三橋,別署三橋居士,長洲(今蘇州)人。 其父文徵明為明代著名書畫家。 文彭仕終南京國子監博士,世稱文國博
歷史上討論明清篆刻時幾乎言必文彭。 他開創明清篆刻的風氣,影響了以後篆刻流派的形成和發展,可以說是元代吾衍、趙孟頫以後文人篆刻的集大成者,在篆刻藝術發展過程中起 承前啟後的作用。 文彭治印講求六法但又注重變化,為一代印風代表人物。 他曾先後在當時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南京任職,大力提倡以石治​​印,從而使石章艷傳四方,這是他對篆刻藝術發展的另一貢獻。
 清初周亮工說:但論印之一道,自國博開之,後人奉為金科玉律,雲礽遍天下。文彭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很高的評價,甚至被推上了印學鼻祖的至尊地位。

文彭之後萬曆年間,蘇州篆刻名家輩出,流派紛呈。 明代印學家朱簡曾將當時的印人分成三派,即三橋派(亦稱​​門派)、雪漁派泗水派 除以文彭為首的三橋派外,其餘兩派的領袖人物何震和蘇宣,都是文氏弟子。 何、蘇而外,還有以專攻漢印而著稱的金光先,亦曾過吳門向文氏請教。 這些僅是見於記載的文門弟子,可見其對晚明篆刻的直接影響,因此有印史學家稱之為文彭時代
 此後,蘇州及附近地區的一些印人如璩之璞、陳萬言、王伯欽、李流芳、歸昌世、沈野、徐象梅、趙宧光等印人,也曾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文彭吳門派的影響
徽人汪關在太倉創立的婁東派,亦是從吳門派脫穎而出的,所謂以和平參者汪尹子。 而後世往往有以汪關一係為文彭一脈正傳的。

明末清初,吳門派傳人之有顧苓、顧聽、邱令和,欽序三、袁魯、袁雪等;而僑居常熟的閩人林皋(鶴田)等又在師法文彭、汪關的基礎上創立鶴田派(或稱林派 歷經康、雍、乾、嘉四朝而不衰,以致江浙印壇久沿鶴田風! 當時文淵閣大學士王琰贊曰:精於篆學者,畢竟以林子為當代獨步
 
清代中後期,蘇州篆刻雖有些式微,但仍然一縷不絕,其中重要篆刻家有沈祚昌、花榜花榜 玉傳 南海觀音 清風印
、楊龍石、郭麐等;而鶴田派的傳承人則有嚴源、翁包葑等。
清末民初的蘇州印壇又開始活躍起來,篆刻大師吳昌碩(浙江安吉人)就是在蘇州成長而形成獨特印風、影響海內外的,其弟子遍及蘇州。
其後,常熟趙古泥創立虞山派,鄧散木、趙林、濮康安等追隨,風行一時。
1917年,崑山印人馬光楣等十餘人還創立了吳門第一個印學團體——遁社,並輯有《遁社印存》,名彰海內。

此外,明清時期的蘇州印學理論一直處於優勢,明代吳江周應願的《印說》被今人稱為中國印論的標誌! 沈野的《印談》以及清代袁三俊、孫光祖、徐堅等人的印論都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1949
後的蘇州篆刻在老一代藝術家的啟蒙指授下,一大批金石家、書畫家和篆刻家應運而生。 1955年秋,上海成立中國金石篆刻研究社籌備會,蘇州印人沙曼翁(曼公)、林介侯、金鐵芝、葉露淵、候福昌、王哲言(誓)、支慈庵(謙)即參與活動,其中沙曼翁為籌備會常務委員,其他常務委員有王福庵、馬公愚、錢瘦鐵、王個簃、張魯庵、錢君匋。  1960年吳中書法篆刻同仁27人組成蘇州市書法印章研究組,開辦講習班,培養了300多人,並在群眾藝術館舉辦作品展覽。 198312月,在沙曼翁、瓦翁、段東戰的倡導下成立了東吳印社,首批社員有30多人,老一輩篆刻家如張寒月、矯毅、王能父等,與後學印人共創輝煌。 與 此同時,崑山、常熟、太倉、吳江等地也先後成立了亭林印社虞山印社婁東印社垂虹印社,蘇州篆刻呈現出後繼有人、蓬勃發展的局面, 如馬士達、言恭達(先後調南京工作)、週瑪和、衛知立等,他們的印風和創意異彩紛呈。  

浙派篆刻

丁敬乾隆年間在浙江錢塘 創立。 丁敬為浙江錢塘人。 丁敬書法篆刻藝術風格主要繼承了何震程邃 他並博採眾長學習了 兩代書法篆刻。 丁敬治印揉摻隸書的筆意,並非常講究刀法。 丁敬擅長用刀法來表達書法中的筆意,刻劃方中帶圓,古拙質樸,蒼勁雄渾,別具一格。
清代中後期,丁敬之後的諸多篆刻家學習汲取並繼承了丁敬的藝術風格和追求,以及其刀法,蔚為浙派 其中傑出代表有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 ,並尊為「 西泠八家 」,此八家亦均為浙江杭州人。
浙派篆刻是中國篆刻藝術的著名流派,並影響日本 韓國印章藝術。 浙派篆刻在篆刻史上影響深遠,前後延綿有二百餘年,並深遠影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