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古文物,藝術, 攝影 數位創作的網路線上博物館。收藏歷史, 綿延百年, 藉此分享各方雅士。 曾祖洪以南 遷居淡水,居達觀樓為樓主,祖父又遷台北大稻埕,設立達觀眼科醫院,因此以達觀為名。 。
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從"探索-發現"影集開播的聯想---中國古錢幣的真相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台北城博物館"協商20150421
台北城博物館"
2015年4月21日晚上6點,在柯文哲市長團隊,林欽榮副市長辦公室裏,林副市長,都發局林洲民局長,財政局陳志銘副局長,與台北府考棚捐贈者,228公園內,急公好義坊事蹟主體,大清帝國泉州人氏洪騰雲的孫子,106年歷史的瀛社首任社長洪以南的子孫,曾孫洪啟宗等多人,就舊考棚地的利用,取得對台北台灣最有長遠利益的共識。
在林副市長親切說明為何因財務原因必須出售地上權五十年,(除非有善心人願意用其他方式),但是保證,
第一,整案必須規劃到清清楚楚,送呈市長核定才可進行。
第二必須依照都發局規劃的骨架與外觀,以及各樓層個區塊使用目的,監督機制完備,才能進行。
第三,整個計畫要都審通過,
第四,都發局會進駐此園區,確保得標廠商依據合約進行營運管理。
第五,出示模型,說明大致規劃,舊議會必須拆除原因,但是外觀幾何型態保留原樣,但是會裝飾與周邊各院級機關外觀較協調與更質感。
原則上舊市議會123層是博物館附畫廊圖書資料館。
另外家族還建議後棟高樓頂保留市政府使用兩樓層,可供民眾眺望舊台北城內。我想建議擺放完整清末古城模型,包括 信仰中心的天后宮。
我還提出在整個漢字華語體系的歷史裡,瀛社所佔的地位與意義。昔日台北府因考棚而文風大盛 ,昔日文人養成有其氣節,對行政立法監察院的官員委員,一點鼓勵與鞭策也是這個博物館應該有的意義。同時,一個博物館要成功,除了展品,位置,故事性,之外,還要有地名上的廣泛基礎與人口。
台北府,從苗栗一部分到宜蘭,多少台北人來自這範圍,也給台北市發展所需資源,做這件事時,應該想到,聊表感謝,也才是大哥風範。
這邊有發揚傳統詩寫作與吟唱藝術的功能,一個殿堂展示文人詩書畫金石鑑古,以及文房藝術,會吸引世界目光。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鎮庫錢 開爐錢上的十二章紋
一開始,我完全不明白這些圖案的意義。
偶然讀到十二章的故事,
才知道為何這些圖案出現在大清鎮庫錢上
十二章紋
中國古代帝王及高官使用的象徵皇權的十二個圖案,由於實物流傳甚少,只見於清代龍袍官服,因此一般只知道是禮服上繪繡的十二種紋飾,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計十二個圖通稱「十二章」,綉有章紋的禮服稱為「章服」。明代稱為「補服」。
以下解釋此十二項的緣由。
,也出現在更早得朝代
五代
後唐 明宗
遼
金
西夏
宋
清
甚至民國
十二章紋
中國古代帝王及高官使用的象徵皇權的十二個圖案,由於實物流傳甚少,只見於清代龍袍官服,因此一般只知道是禮服上繪繡的十二種紋飾,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計十二個圖通稱「十二章」,綉有章紋的禮服稱為「章服」。明代稱為「補服」。
以下解釋此十二項的緣由。
「日」即太陽,太陽當中常繪有金烏,這是漢代以後太陽紋的一般圖案,取材於「日中有烏」、「后羿射日」等神話傳說。
「月」即月亮,月亮當中常繪有白兔,這是漢代以後月亮紋的一般圖案,取材於「嫦娥奔月」等神話傳說。
「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幾個小圓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間以線相連,組成一個星宿。
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代表三光照耀,象徵著帝王皇恩浩蕩,普照四方。
------------------------------------------------------------------------------------------------------
「山」即群山,其圖案為群山形,取其鎮也,代表着帝王之性格穩重,象徵帝王治理四方水土,人所敬仰。
「龍」為龍形,取其變也,龍變化多端,象徵帝王們善於審時度勢,妥善處理國家大事。
「華蟲」,即是雉,取其文(紋)也。雉是鳥類,但有細毛似獸,紋理華美,象徵帝王之文采昭著。
--------------------------------------------------------------------------
「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器物,作尊形,取其孝也。「宗彝」通常是一對,每隻各有虎紋和猿紋。虎,取其忠猛;長尾猿猴,古人傳說其性孝,象徵帝王忠、孝的美德。
「藻」即水藻,為水草形,取其潔也,象徵帝王的品行高尚,冰清玉潔。
「火」即火焰,為火焰形,取其明也,象徵帝王處理政務光明磊落。火焰向上也有率天下黎民及眾生向歸天命之意。
----------------------------------------------------------------------
「粉米」即白米,為米粒形,取其養也,象徵著帝王給養人民,安邦治國,重視農桑。
「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取其斷也,象徵帝王做事幹練果敢。
「黻」為兩個「己」字相背,取其辯也,代表着帝王明辨是非,背惡向善,知錯就改的美德。
---------------------------------------------------------------------------------------------------------
十二章紋由來已久,大約在周代已經形成。周天子用於祭祀的禮服即開始採用「玄衣黃裳」,並繪綉有十二章紋;公爵用九章,侯、伯用七章、五 章,以示等級。
章服制度真正確立,是在東漢初年。東漢初規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黃下,乘輿備文,
天子----日月星辰十二章,
三公、 諸侯用山龍(以下)九章,
九卿以下用華蟲(以下)七章,皆備五采」(《後漢書輿服下》)。
唐武德四年,朝廷發布詔令,宣布車輿、服裝之令,「上得兼下,下 不得擬上」,違者治罪。天下只有皇帝可用十二章,皇太子及一品之服用九章,二品之服用七章,三品之服用五章,四品之服用三章,五品之服用一章。
明、清兩朝 的文武官員,則改章服為補服,規定文官的「補子」綉鳥,武官的「補子」綉獸,各依等級綉有不同的動物。
中國古代十二章紋之制前後綿延近兩千年,文獻記載很多,但流傳下來的實物卻很少。
十二章圖案,自它在中國圖紋中出現就是最高統治者的專有紋 飾,應用在帝、后的服飾和少數親王、將相的服飾上,從未在民間服飾器物上出現過。
十二章寓意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徵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權力「如天地之大,萬物涵 復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臨之內」。
這十二章紋自出現開始,雖歷經兩千多年的朝代更替,因其意義深刻,始終保持着原始的形態,幾乎沒有改變,這也是 其它普通裝飾圖案無法比擬的。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