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了研討會之後,覺得其實文人閒章也是傳播詩的意境,讓大眾傳頌的工具之一。
我收集的印章中,有些就把自己的感觸,藉由古詩擷取出來得一句,原樣或略做修改,當然也有詩人自己作品。
先從先祖以南先生的自刻閒章介紹起。
干黃田石 隨形,篆刻 " 家近屯山積雪峯"
後人看到這樣的印文,或許不見得找得到完整的詩,然而興起這一個話題,也可利用現代資訊方式,找到
連橫的〈大屯山積雪〉。
曉起開門望翠微1,大屯山上雪霏霏2。
誰知南服3炎荒4地,也有東風凍合5時。
萬樹作花成頃刻6,一天飛絮認依稀7。
忍寒老鶴雲中語,正是冰霜勵節8持。
以下從收藏的老印章舉幾個例子,或許詩人可以用這個方式把得意的詩句,自行刻成閒章來看來把玩。
天仙子一夜秋光先著柳。
暑力平明羞失守。
西风不放入帘帏,饶永昼。
沈烟透。
半月十朝秋定否。
指点芙蕖凝伫久。
高处成莲深处藕。
百年长共月团圆,女进男,酒称寿。
一点浮云人似旧。
以上是目前找得到的 與詩有關的。
----------------------------------------------------
附錄
詩的起源
文學諸樣式中,詩歌是起源最早的一種樣式。
最早的詩歌是人們的口頭創作,靠口耳流傳,可以不依賴文字。
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要靠文字記錄才能流傳。
《左傳》所記的宋國築城民夫們諷刺華元的詩,就是口頭創作,那些民夫都是一個大字不識的。 當然,這還不是最早的詩歌,最早的詩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 詩歌的起源和勞動有關係。
西漢時代的典籍《淮南子·道應訓》裡有這樣的記載:
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許多人一起抬大木頭,用喊號子協調大家的步伐,鼓勵大家出力,號子很有節奏。
如果在號子中加進一些有內容和有趣的話,那就是原始詩歌了。 魯迅曾把這種喊著“杭育杭育”聲音的勞動號子稱作最早的詩歌,並風趣地說這就是“杭育杭育”派。 此外,詩歌的起源還同宗教和娛樂有關係。 古書《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啟示: 詩是一種人與人間傳遞訊息的工具的"進化版"
有引起強大共鳴的能力
與時精進才能發揮其社會教育功能。
如果太拘泥 不改變 不包容 不創新
在歷史演變中 失去其普及性 則衰亡可期
--------------------------
另一個思考點是 中國文革之後,現在已經急起直追,詩歌如何發揮對社會有益的影響,恐怕是兩岸最有共同利益的題目。在想我們自己如何之時,看一下對方來警惕一下自己也是應該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