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分享與了解,向和諧與安和樂利的人類社會邁進-----------我期待的舊考棚開發概念

三字經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
以前的人,識字者,一定是從三字經開始。
我不認為天祖洪騰雲有很高的學問。識字,足以寫信表達意思,足夠的能力思考表達。
沒有現代人懂這麼多,也這麼複雜,但卻知道不能維利是圖。
科學,企業管理,有其功 有其過。
-------------------------------------------------
今天社會貧富差距大,富人 官吏 民代 財團,結合體,汲汲營營,只為私利,不知公益。
今天官員,從擠破頭的考試開始,一心想退休福利,卻忘了做官的初衷。

"北宋初年,宋太宗鑒於歷史教訓,選擇《誡諭辭》中“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親書頒賜州縣,令州縣刻石立于衙署大堂前甬路間,稱為“戒石銘”時時警示為官者廉潔自律,克已愛民。後世各朝都將上述十六字列為各級衙門必不可少的官箴,只是清朝時為出入方便將碑刻改為可穿越而過的牌坊。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長,撫養惠綏。
政存三禩,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
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令侵削,無使瘡痍。
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所資。
朕之賞罰,固不踰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
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爾為戒,體朕深思。
"
 -----------------------------------------
我相信市政府團隊裡面有人認為舊議會舊考棚地,應該有更好的利用,也有人認為應該是台北城文化歷史博物館,
但是可恥的集團,動用一切影響力,忘了台北市民的大利,只圖集團的私利。
官員沒想到, 也就算了。但是當我寫信給市長之後,一連串的經過,讓我了解,問題不是笨,問題在於不能從善如流。
乎巄我,沒有坦承與我開誠佈公, 影射家屬是原民 要討地。沒有權利。
有權利我早就打官司了。
但是一個關心台北發展的市民,提供一個意見,希望官員遵循原始捐贈祖先的心意,也是看出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台灣台北發展方向,物質或非物質,能夠朝善面走下去。
卻是一直碰壁。
-----------------------------------------------------
小孩子一起玩,都懂得分享,都懂得讓梨 。
我們的大企業家,財團,官員,被權與利迷昏了頭。
--------------------------------------------------------
台北古城區的開發,最有傳承,最有文化內涵,最有觀光吸引力的最後一塊地,希望關心台北歷史,文人氣節與養成,傳統藝術文化團體,以及關心整體概念的學者專家,一起來參與督促。
-----------------------------------------------
文化藝術的價值,從博物館開始。都市的吸引力,在於文化歷史的體驗。台北城東北角的這塊地,不能隨便揮霍掉。
Designing ‘Culture and Heritage’ into the C1D1 District of Taipei City
Lihrong Chiou1, Kung-Ling Chang1, Yu-Chi He1, and Richard H. Lee2
1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Director of Planning Division, Extension Education Center;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rafts & Design Department; Graduate of Crafts & Design De-partment}, Taipei, Taiwan
{lihrong, kling}@ntua.edu.tw, he.chi415@gmail.com
2 C. Y. LEE & PARTNERS Architects / Planners, Taipei, Taiwan
richardlee@mail.cylee.com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1D1 District of Taipei City, emphasizing its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oriental spirit.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creative cit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ultural and industrial heritage of the Western District. 
To lead the C1D1 District to turn into a new core of Taipei City designated as the World Design Capital 2016, the concepts of Oriental Cloud Platform, City’s Living Room, 3D Catalog, and Cultural and Industrial Link are proposed as development guidelines.


藝術作品是收藏展出用的
文獻是放倉庫備查的
台灣傳統文化藝術被稱為文獻---地方文獻*-不登大雅之堂,不配稱藝術文化正統,翻得了身嗎?

我原始想法是把文獻會搬進舊議會考棚這塊地。文獻會真可憐,被人推來推去,擠身一棟老舊大樓 承德路上,捐的東西不見天日。台北市只有外來的故宮。問文化部,說不出所以然,說有國立歷史博物館,官員無知無良至此。中國來的稱藝術 台灣本地的叫做 文獻 台灣土產文化藝術 哪有翻身餘地?
http://www.epochtimes.com/b5/14/5/23/n4161997.htm



 台北市這樣對待文獻會?
為了舊議會這塊地,先趕走文獻會青島西路的窩拆除趕建警察局。再把警察局遷離舊議會,然後準備給財團。幸好老天有眼,被扣到去年。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214000355-260107

古玩哲學

古玩攤的人生哲學
 20170730_101243


每週總會到光華玉市去繞一圈。
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攤主來來去去。就是還有一些老面孔。
生意好的那些年人擠人。近年則反過來了。
像我這老客人,一到巷口他們就看在眼裡了。
以前是老闆開市買一個算便宜一些。
現在是老闆你以前買的那批樞府窯的要不要賣?
 雲雁紋碗 bowl , Yuan


翻幾翻你說。
我說兩三倍我才不要。


好像不會老的女老闆,看得出添了一點貴氣,
她說當然不止。
我說回家想想。
人老沒人要。
古董翻幾翻還有人要。
不過算進當年花的學費
也不見得賺
賺到玩倒是真的。
當年幾萬的,現在十以上倒是。
 -------------------------------------------------
玩這古玩骨董 的,都會有一些特質。
我是因為家中傳下一些老東西,不想隨便丟掉賣掉,因此很認真去摸索,然後多少收一些各門各類的,到後來,有時是抱著不忍好的東西,有歷史的東西,與一些新仿的夾雜一起。

 元銅鏡 黑漆描金  進祿圖

我認得,物也有緣,不刻意去找去買,隨緣。
-----------------------------------------------------
有些人是抱著投資賺錢的心態為主,兼有好古,喜歡藝術,也想提升境界身分。
有錢人多是如此。
----------------------------------------
一般人純粹喜歡古玩的多是因為有人有緣帶領,一步步深入。

洪武-碗  Ming , Hongwu ,14th century blue and white, 元明瓷器 精粗 看所用材料 以及底足工藝 高級品 價值高 少見
-------------------------------------------







元蘆雁紋碗

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感謝--典藏古美術2014年5月號總260期 鄭又嘉總主筆 允許我轉載兩篇文章--有關台灣傳統藝術現況與 兩大基金會的努力



(1)轉載時請註明作者
(2)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典藏古美術20145月號(總260期)
(3)
轉載片段時,請註明:全文詳請參閱典藏古美術20145月號(總260期)
大標:把種子播下去,期待它發芽
副標:台積電文教基金會主任許峻郎談「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
文︱鄭又嘉

全球晶圓代工市占率排名第一的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積電或台積)的企業動向和股市表現動見觀瞻,而其公司董事長張忠謀和副總執行長曾繁城的大名更是眾所周知,不論企業或經營者的消息經常占據財經工商新聞版面,媒體曝光度極高,然而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其於1998年成立的台積電文教基金會長期以來默默扮演著青少年科學與人文教育的推手,為台灣的未來貢獻一份心力,「台積電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更是喜愛書法和篆刻藝術的青少年心目中不可錯過的年度盛事。基金會主任許峻郎應本刊邀請,暢談基金會持續舉辦該比賽以及在藝文推廣方面的用心、觀察與體會。

軟體與持續,基金會兩大指導原則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的成立,最初乃由體認台灣藝文環境缺乏資源、當時的台積電資深副總暨法務長、現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陳國慈,向董事長張忠謀提議並獲得支持的成果,陳國慈退休之後,2002年由對傳統文化興趣濃厚的副總執行長曾繁城接任基金會董事長,獨立董事包含董事長張忠謀夫人張淑芬、退休副總陳健邦、前廣達副總暨工研院電子所所長邢智田,其他董事是台積電財務長暨發言人何麗梅、副總蔡能賢、前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董事會負責給予建議並核定基金會的預算,工作則由董事長制訂,目前台積電每年捐贈給基金會的款項約為新台幣一億元。

在基金會董事長曾繁城著重文化事業的軟體發展和持續性的兩項要點之下,今年「台積電青年書法與篆刻大賞」進入第六年,與《聯合報》合作的「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邁向第11年,「台積心築藝術季」則是邁向第12年,許峻郎藉由感性的言語道出了基金會在企圖改善社會風氣上的用心良苦:「前一陣子曾先生看到社會的氛圍比較紛亂,不禁有感而發地對我說,峻郎啊,我們做這個到底有沒有用啊,我說有用,有用,這個雖然沒有KPI(科技業的績效指數),但這是無形的,雖然不知道確實有沒有用,但你不做就一定沒有用。」

台積電青年書法大賞,不僅是比賽還是平台
體認到傳統文化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以及偏遠地區和中南部兒童接觸藝文活動的機會相對較都會區稀少,曾繁城於接任之初首先成立了台積美育之旅,而後舉辦史學、詩詞講座,舉辦青少年文學比賽以鼓勵文學創作,至於2008年「台積電青年書法大賞」的成立契機,許峻郎笑著指出:「曾先生常開玩笑的說,每次運動跑步經過一所國中時,看到張貼出來的小朋友的書法作品,覺得和他小時候的程度差很多,小朋友可能因為電腦打字或使用平板電腦導致寫字的能力降低了,就想說既然已經有文字創作比賽,那要不要辦個書法比賽,所以便找上《中國時報》和堯洵(筆者按:王堯洵為「台積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執行單位「若魚整合行銷」代表),沒想到第一屆的作品非常精彩,社會的回響很好,受到鼓勵便持續的辦。選擇高中高職這個年紀為參賽對象,是因為曾先生覺得國中生還太小,對於書法的想法還不是那麼定型,高中生剛好是要確定性向、銜接成年的階段,是人生的轉捩點,希望在這個階段給予他們一些幫忙和刺激。」

書法大賞形式與內容年年持續翻新以吸引年輕人,許峻郎表示:「持續辦下去的結果便發現這不僅是個比賽還是個平台,不是只有會寫書法的小朋友,或是會篆刻的青年朋友來比賽,我們還有很多活動,且每年都不一樣,像是另外還做書法工作坊,邀請對書法教育長期投入的中生代書法老師到全省高中去進行,不是教大家寫書法而已,而是用較創意的方式來教大家玩書法、玩篆刻,用這種方式把傳統的這塊做活潑,將影響力擴大,並讓大家能見到這些平日默默耕耘的書法老師、大師,彼此相互交流,讓他們的意見可以浮現在媒體上。」

活潑有趣的比賽內容和工作坊教學
關於活潑的比賽內容,許峻郎和王堯洵津津樂道:「每一屆我們都有主軸來貫穿,像第六屆是『祝福』,記者會時讓同學將祝福的話以書法寫在風箏上,比賽題組的規畫,則同時包括四首新詩和四首古文,讓他們選擇是要全文書寫還是節錄,紙則讓他們自己去裁,文字讓他們自己去布局,就是鼓勵他們去做自己想要的創作。去年的主題是『青春』,邀請知名流行歌曲作詞人方文山,也邀請北一女和建中的學生到台北故事館,將他們對青春的定義以書法寫在竹簡上,後來再把這些竹簡掛出來,這是即時創作,就是用一種比較雅的方式,讓他們將青春的心情表現出來,很好玩的。他們以後回顧這次的活動會成為很美好的回憶。有的小朋友沒有寫過書法,沒有放過風箏,就讓他們在校園裡放風箏。學校面對的是正規的課程,企業辦這樣的活動是一次性的,企業辦文化活動要補學校的不能,學校每天要上課,企業辦就可以活潑一點。我們帶給學生體驗,不論是老師受到啟發,或是學生受到啟發都很好,甚至是企業看到了想要仿效,我們都很歡迎。」

談起六屆書法和篆刻大賞之間的變化,許峻郎指出:「每一屆都在變化,第一屆時企圖比較大,因為都在實驗,就想要做創意書法,不知是否定義不夠清楚,交來的件數不夠多,小朋友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後來發現創意書法對小朋友來說太創意了,大人認知的世界和小朋友是有一段差距的,以前看到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辦的展覽中的創意書法,就覺得小朋友你就照做嘛,但是後來發現人是需要教的。期望書法大賞在楷隸行草各種字體之外,還能有圖像的部分,後來發現篆刻兼具圖像設計和藝術,所以就增設了篆刻的比賽。這次的工作坊就請一位篆刻老師到學校教大家篆刻,大家上得不亦樂乎,因為他們從來沒有上過,後來我們還把他們的作品做成一張海報。」

至於書法大賞相關活動之一的書法工作坊,基金會每年會在北中南挑選三、四所學校舉辦,六屆舉辦下來,足跡已遍及全台十幾、二十所學校,深受校長和老師的支持,今年來到了屏東偏僻且迷你的公館國小,王堯洵指出,該校老師李國揚將自己對書法的喜好和專長帶到學校裡,影響教職員和學生都在寫書法,更獲得校長大力支持,在九年一貫教育推行後書法課程不在體制內的情況下,能夠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每週固定有兩堂書法課,談起書法工作坊的創意教學,她說:「李老師把校內的教學方式、比較趣味的玩法帶到工作坊,他以西畫的概念,用油畫布結合中國說文解字拆字的概念,把不同的字拼湊一起創造新的字形和圖案,但卻一目了然的得知這樣的字可以重新解構並組合成新的趣味的畫面,這是從漢字的角度來看,不是完全走書法的角度。」

打開視野,培養觀賞族群
為拉近書法與年輕人的距離,書法大賞曾邀請喜歡書法和古典詩詞的知名流行歌曲作詞人方文山為主視覺題詩,許峻郎表示:「講書法對年輕的小孩子距離很遙遠,但講方文山就近了,我們就每次嘗試一些新的玩法,讓同學感覺書法不是古人的東西,台灣有一陣子因為政治的關係而覺得書法是對岸的東西,但其實不是,只要是漢人,書法其實都是在血液裡面的。這跟省籍或區域皆無關,書法就只是項藝術,就在生活周遭,何況連韓國、日本都是如此的珍視漢字藝術,我們如果丟棄這樣的寶藏,那就真是太可惜了。」

王堯洵補充道:「像是房地產廣告和招牌都看得到書法和篆刻的元素,其實書法和篆刻藝術是在生活周遭的,這些傳統藝術如果沒有市場的話,這些創作者是沒有辦法持續下去的,所以讓沒有創作的孩子也可以接觸的目的,一方面打開他們的視野,一方面是在培養一個新的觀賞族群,讓他們以後可以持續下去看看這些美好的東西,這些我們播灑的種子們才會繼續創作。」

大賞精神,重視普及甚於培育菁英
「台積電青年書法與篆刻大賞」是個一視同仁、充滿溫暖鼓勵和細心體貼的比賽,以引起興趣和普及為最高指導原則,王堯洵談到了書法大賞的宣傳和進行方式:「前幾屆我們自己辦,後來因為有媒體的力量而能見度更高,許多學校都能夠藉由這樣的平台來接觸我們的工作坊,之後因為工作坊我們接觸到更多的學校。過程中總跟學校一起討論可以怎樣做這個活動,因為這些孩子可能不是美術班的,也不是國文資優班的,但他們也可以有機會去接觸書法篆刻有趣的玩法,在跟學校的連繫過程中,學校也很支持。除了跟學校合作,由於是現場比賽,為了節省同學和家長的時間和交通成本,我們有個全台唯一的做法,那就是最近三、四屆是全台分北、中、南舉辦,讓各縣市的同學可以就近去參加,而不用一次全部跑到台北來,也獲得學校提供場地的支持。」

「經過這幾年的操作,老師有交流,學生有興趣的是有那麼一群人,對書法好奇的人我相信有很多,我們鼓勵大家來比賽,有厲害的,也有寫得很差的,但我非常欣賞那些寫得很差的小朋友願意來,因為他至少對書法有熱情會想要來比賽」,許峻郎充滿愛心地說道:「說實在,書法比賽有點像是菁英式的比賽,從展出的作品就可看出能手會來參加,但我們希望把影響力不僅擴及到會寫的小朋友,也擴及到不會寫但有興趣的小朋友。此外,網路上也有舉辦活動。講到宣傳,除了實際上寄海報和協辦學校活動、聯絡老師及場地之外,連視覺海報也花了很多苦心,因為小朋友還是比較偏重視覺性,海報做得有不有趣、漂不漂亮,是不是很枯燥,對他們來說都很重要,這麼做是要讓他們感受到這不是死板板的書法篆刻比賽,而是一個慶典,因為有好多系列活動,是邀請大家來玩的,而不是個硬梆梆的比賽。」

對於參賽者日後情況的追蹤,王堯洵說道:「我們很關心學生之後的發展,持續的舉辦不只是希望即將升上高中的同學能夠來參與,也希望曾經得過獎的人能夠持續寫下去,持續創作,像第六屆就特別舉辦了一場拜訪大師的活動,邀請歷年的得獎者去杜忠誥老師的工作室參觀,一起聆聽老師50多年的書法學習經驗,目的是要給他們多一點啟發和引導。讓他們對未來更有信心和希望,不要因為不是讀藝術專科和國語文專科就沒有辦法再繼續創作下去,這個活動歷屆得獎者加起來也不過100多人,可是我們有將近30位從各地來台北參加。

透過比賽勾出書法的時代意義
書法大賞舉辦過程中挫折、困難不斷,為了與其他書法比賽有所區隔,許峻郎和王堯洵總是絞盡腦汁,然而創新挑戰著傳統,也引來了反對的聲音,王堯洵頗有感觸地指出:「參加比賽的孩子很多是從小開始學了很多年的,通常是自己在學校外頭跟著老師學,這些老師們的教法或傳輸的概念通常比較傳統一點,制式一點,所以小朋友不知道有其他的創作形式,可以運用在書法上,我們在紙幅上做變化,看到高矮胖瘦的紙都有,在題目上也跳脫以往,以前都是寫傳統詩詞,我們則把新詩也放進題組裡頭,古典詩詞歌賦也放,只是每年比賽之前都會接到家長打電話來說你們不可以亂改啊,也有書法教室的老師打電話來說你們要提早通知啊,這樣小朋友不會寫啊。可是經過這個過程,我們覺得一定要跳開傳統寫書法的樣子,這一點從我們第一屆比賽作品的裝裱方式已經跟其他比賽不一樣就可以知道,我們是用西式油畫立體的裱框方法,而非用傳統捲軸的裱褙方式,不管怎麼做一定有人罵,但支持的人更多,但接到電話時的挫折,會想說我到底要不要變。」

許峻郎緊接著說道:「這些說實在就是我們的挑戰,當活動辦到一個規模的時候,各界的指教就蠻多的,雖然堯洵在執行端有很多辛苦的地方,但我們還是很感謝老師家長給的指教,這表示他們很看重我們,每年我們會把這些問題掏出來和評審老師討論和調整,我們比賽難度的確比較高,因為還包含了新詩,新詩雖不需要參賽者自行創作,但對高中生來說是很難的,因為在行氣和對仗的古典詩詞是不一樣的,老師沒教就不會寫;但是不要小看這些高中生,裡面有些是非常有創意的。第六屆楷隸組獲得第二名的同學,她自己會對字的感覺去布局,像瓜字就比其他字較小,因為她覺得瓜是果實有大有小,這便是我們透過比賽,將小朋友對書法的時代意義給勾出來,這也就是我們該做的事情,因為藝術是活的,臨摹很重要,基本功也很重要,但你是不是有把自己的一點點意思放進去也很重要。我們也不是要讓每個小朋友成為書法家,而是剛好現在文字是他的媒介,一方面能持續對書法的認識和練習,一方面利用墨汁將他的創意勾出來,這是我們想要做到的企圖。沒有那麼天馬行空的創意,但就是慢慢的把他們心中的小創意勾出來。」

學校藝術教育,校長老師是關鍵
對台灣書法教育和藝術環境的觀察與看法,許峻郎指出:「各縣市學校想要發展特色課程可以向教育部去申請經費,就看校長和家長會的態度,現在學生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包括電腦、英文..以基金會的立場來說,無法說什麼課程重要、什麼不重要;從書法教育推廣的推手來說,希望多一點文化相關甚至是書法的課程,這只是我們的意見,一切還是要回歸到教育部在制訂課程時的各種想法。」

「每個學校都不一樣,我們曾經遇過很活潑的學校、教法很具創意,也遇過很傳統的學校,不敢說現在的藝術教育怎麼樣,但至少有觀察到現在的父母對小孩的教育非常注重,對於美育這一塊是非常注重的,很希望帶小朋友去接觸,擴展他們的視野。至於學校的藝術教育這一塊,真的是每個學校不一樣,但是書法教育就是沒有。學校的藝術教育情況跟城鄉、南北沒有關係,但跟校長、老師很有關係,端看他們對藝文的興趣有多大,願不願意帶學生去接觸。像台中的文華高中就很注重,他們將老師和學生的作品展示在藝文走廊,布置得非常漂亮,這對學生就是一個鼓勵,將他們的作品當一回事,給予尊重,那就不一樣。」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走過17個年頭,已經為台灣藝術人文環境的未來播下許許多多希望的種子,我們期待它們有一天都能發芽。




(1)轉載時請註明作者
(2)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典藏古美術20145月號(總260期)
(3)
轉載片段時,請註明:全文詳請參閱典藏古美術20145月號(總260期)

大標:藉書法寫史說史,「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20年有成
副標: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細數從頭
文︱鄭又嘉

異於一般收藏家對自己的珍藏秘而不宣的態度,台灣資深書畫收藏家何國慶基於對父親的追思、書法的熱愛以及推廣書法藝術的使命感,而於1995年以其父親之名成立了「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熱衷將書法收藏與大眾分享,並藉由研究收藏闡述個人史觀,為歷史補白甚至翻案。

展覽與研究聚焦明末清初
基金會創立至今20年來辦展無數,不論是自己收藏品的主題展、其他美術館館藏的巡展、兩岸書家紀念展、書法社團展覽、書法教育成果展、書法兒童營隊、學術研討會、文化交流展、漢字藝術節等;展覽和活動亦出版有不少重要的書法圖冊套書,記錄台灣書法發展以及兩岸四地、海外交流的歷史。近年隨著中國書法收藏風氣和市場的勃興,活動力更加旺盛,今年迄今已舉辦和即將舉辦的展覽即高達七檔之多。

談起20年間基金會階段性的轉變,從展覽策劃角度何國慶說道:「基金會的宗旨當然是推展書法,中國書法後面所代表的不只是技巧,還有文化的涵意,中國字的造型本身就有它的意義,書法的內容更代表著一種思想和文化,所以基金會一成立先從辦展覽開始:從明代高僧、明清及當代的書法作為展出內容,之後是明末清初的展覽,包括出書。隨著收藏的累積發現明末清初的時代和自己所想的不一樣,也因此加強這時期的書法收藏,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古代書法之外,第二個重點是要推動當代書法家,如何能夠面對新的時代,促進台灣書法家寫出21世紀的時代特色,同時又保存著書法的精神,先從舉辦如墨潮、澹廬書會等本地書法學會的展覽著手,為之出書,同時也辦近代書法家如曹容、臺靜農、彭醇士等的展覽。此外為了吸引大眾的興趣,也搭配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的播出,辦了『人間四月天五四風情筆底煙雲』、『紅塵戀戀七夕情詩、書信大展』,目地是希望能吸引大家欣賞書法,對書法產生興趣。」

「傳統與實驗書法雙年展」啟發並記錄當代書風面貌
有鑑於書法在數位科技化時代已脫離實用,為開拓當代書風又希望同時能保有書法的藝術特質,自1999年起,基金會創設了「傳統與實驗書法雙年展」,舉辦至今已成為台灣、甚至兩岸書法的盛事,並為台灣書壇注入一股活潑的生命力,何國慶指出:「我那時還是用書法寫週記的,上了高中之後不用寫週記了,有些學生就覺得是解放,這說明教書法的方法很重要,過去教學的方式讓人很不喜歡;所以這個時代應該是要讓人喜歡並懂得書法,能夠看得懂,之後就會感興趣。我們辦展覽是希望這個時代的人看,而不是只有書法家看,所以會配合時事來辦展覽。『傳統與實驗書法雙年展』已經辦到第八屆了,書法家反映展覽讓大家能夠有『華山論劍』的機會,看看各家各派的所長,學習借鏡,又因為我們很堅持傳統,也讓大家知道傳統的基礎是很重要的,任何的創新都是來自於良好的傳統功力,就跟練功夫一樣,馬步要紮得穩,這些基本功要夠,否則打的就是花拳繡腿;基本功夠,任何姿勢都可以應付、運用自如。所有的展覽皆有出書,想要達到普及的效果,幫助大家認識書法。」

「傳統與實驗書法雙年展」16年間參展機制也曾經過變化,何國慶表示:「參展對象以前有邀請、也有甄選,從2009年開始都採邀請的方式」,基金會主任吳國豪也說:「每屆名單都不一樣,委員和評審都會去注意一些新秀,這些人不是基金會決定的,是基金會的顧問決定的,經過專業嚴謹的投票產生,基金會完全尊重這個機制。」吳國豪提到最有特色的一次:「2011年的傳統與實驗書法雙年展參與者是兩岸的書家,大陸40位代表是由大陸文化部挑選而出的菁英,包括所有的大名家都來了,台灣是60位,總共100位。」何國慶:「算是兩岸互相觀摩切磋交流的雅集。」針對兩岸書法面貌的變遷,吳國豪指出了多年的觀察:「媒體的發達和展覽的頻繁使得兩岸書風產生融合,已經無法區分彼此的面貌了,兩岸不斷彼此互相影響;以前所謂的時代風格是有,但區域差異現在已經沒有了。」

關於「傳統與實驗書法雙年展」舉辦至今,所見到台灣書法發展的變遷和所造成的風氣,何國慶說道:「後面這幾屆都有主題,我們希望書法家寫的作品不是只在抄古人的句子,而是寫你的心情,寫你的思想,我們也關心社會的脈動,所以這次以保護樹木的『樹衛』為題,讓書法家了解書寫內容跟社會結合,觀眾才會有興趣。」吳國豪補充道:「一開始替大家訂個方向,提供大家思考的空間,舉辦到第四、五屆時,發現各處的展覽已經不再只展出實驗或者只是傳統的書法作品,展覽中傳統和實驗的作品在比例上有高有低,但不會只有一種性質的作品,面向變得很豐富,同時看得到很精緻的作品、也有很具表現性的作品,這就是『傳統與實驗書法雙年展』對當代書法風格上所給予的一種提示與啟發,在書法個展上也看到像是口頭禪或臉書上的句子等作品內容。傳統的技巧完備之後,要表達感情,技巧是愈豐富愈好,並非傳統的做不過人家才去做實驗的,那只會更糟,所以傅申和杜忠誥老師都強調書法家一定要有兩個面向,即承接古人傳統和擁有當代個人的面貌,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每個時代的書法都有它獨特的線條和語彙,有它獨特的DNA,百年之後的人再來看民國書法、台灣當代書法又會有一番討論。」

為提高普及率,主動走出基金會
2004
年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展覽空間關閉是台灣書壇的一大憾事,何國慶說明當時做出這個決定的思考:「當時都在基金會的空間辦展覽和活動,對於很多中南部的人來講沒有吸引力,也不像中正紀念堂和國父紀念館有很多的人潮;在這裡辦如果期望有很多的人潮,就要有很大的媒體曝光度,想要有很大的媒體曝光度就要在展覽和活動題目上下功夫,讓媒體願意寫,後來發現媒體是愈來愈商業傾向,大眾喜歡的東西報得多一點,關於我們的展覽有報導就算是很捧場了,已經要很感謝了。當時就覺得費那麼大的力氣,可是來的人真的是不夠。然後還發現另一個問題是,每一兩個月就要辦一次展覽,都要動腦筋、辦記者會、要出書,書又不好賣,不禁回想基金會成立的初衷不就是要推廣書法藝術嗎,既然要推廣那一定要在這裡嗎?所以就開始走到外面去辦,像現在同時在國父紀念館有『明代尺牘精選展』、華山文創園區的台北紅館有『先生、先聲民國文化人展』、中正紀念堂有『樹衛時代傳統與實驗書法雙年展』(筆者按:採訪時間4月上旬),這一屆的『傳統與實驗書法雙年展』在台北展出之前,在台中港區藝術中心和高雄市立美術館都先後巡迴展出過,等於北中南都去過了,讓各地都能看到台灣全面性的書法家的作品、並受到影響,那個效果鐵定和只在基金會展出是不一樣的;接下來又要到大陸舉辦幾個展覽,目的不是說自己的館要怎麼利用,而是要讓大家看到這些書法作品。」

展覽出書為當代書家寫史,何國慶說道:「這些展覽我們都出書,印刷還蠻用心的,書免費送給參展人、展出的作品還要還給作者,不會要書法家將作品送給基金會。一直以來基金會都是完全無條件幫書法家留下歷史的記錄,讓書法家知道他不是孤單的,有那麼多書法老師在做同樣的事情,也讓大家能購買當代書法家的作品集,台灣老中青書法家的歷史在此就可以看見。」吳國豪說:「30年前有人說書法要沒落了,但30年後還是很活絡,每次演講、導覽時觀眾都會很熱情的問問題,分享彼此寫書法的經驗,他們的老師都不知道是我朋友的第幾代學生了,都會之外,鄉下地方的社區學書法的風氣還是很盛。」

何國慶:「我們辦的展覽在選題分類和出書設計都引起大陸博物館的重視,甚至想要學習;我們對釋文的重視,不只是有書法家來認字,還有文學家來釋讀,因為語氣要通順。我們出書設計印刷也都很講究,希望能夠樹立一個典範,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1999年在蘇州舉辦的『蘭亭序學術研討會』也為大陸建立了學術討論會的典範,當時出的書也獲得大陸的『蘭亭獎』,我們做的這些事情是要證明台灣在這方面的用心。」

展場缺乏,媒體、官方支持少
基金會展覽空間關閉後,其所舉辦的展覽在台灣各處甚至中、港、澳、日本各地展出,何國慶提出他的觀察:「第一個,台灣的展場極度缺乏,能展出書法的場地目前主要只有國父紀念館和中正紀念堂,以台北和台灣的人口來看是很不夠的,而且展場連展櫃都沒有,作品擺在櫃子裡跟掛在牆上是有差別的,有櫃子保護會讓人覺得作品是珍貴的、是高檔的。第二個,台灣媒體對書法的關注是很欠缺的,我當然曉得這是市場導向,像是只要報導知名表演團體如雲門舞集或大型藝術展覽,讀者和觀眾就多,雖然版面很多、媒體很多,但可能每一版都要考慮經濟效益,我們是有滿腔的熱血在做,否則看到媒體的反應是很讓人沮喪的;但是我們的展覽一到大陸,在專業公關聯繫安排下,媒體的反應是很熱烈的。」

基金會的付出與努力得自台灣官方的支持與肯定極少,何國慶比較兩岸情況的不同:「展覽開幕時,大陸的地方首長都會來參加,他們人一來便帶動媒體都來。2002年在中山堂光復廳舉辦『五四人物書法展』時,當時擔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台就有來參觀,但是我們現在的政府官員都太辛苦了,所以我們體諒他們沒有將藝術展覽放在優先位置,所以一切就是我們有使命感支撐,來自官方的支持和肯定是非常欠缺的。就像我們2010年蓋了展覽館給國家圖書館(筆者按:耗資新台幣200多萬元),但是蓋了就蓋了吧,政府是送了個匾額表示感謝,雖有辦記者會,但媒體並沒有關注;國父紀念館逸仙書坊也是我們捐贈的(筆者按:耗資新台幣100多萬元)。」吳國豪:「逸仙書坊原先只是個閱報室,國家圖書館的展覽館原先只是個招待室。」何國慶:「國圖的展覽館和逸仙書坊整建好之後,在該處舉辦的展覽從來沒有停過。」吳國豪補充道:「像是白先勇的『父親與民國』展覽以及『世界圖書館巡禮』都在國圖的展覽館辦,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因此都派代表來。如此國圖的館藏可以好好運用,而非放在漢學中心裡面等著人家去看。」

收藏目的在恢復故有傳統
談到收藏方向和收藏歷經過程中的發現,何國慶指出:「重點在於恢復中國故有的傳統,藉由基金會晚明和民國時期的收藏重點和特色,讓大家知道晚明時代的輝煌,當時貿易發達,美洲發現的三分之一銀礦都進了中國,因此看出貿易量遽增,再加上傳教士東來、書籍翻譯幫助了東西文化的交流,葡萄牙、荷蘭的軍艦也都來了,現在所謂的地球村那時候便已經開始了,我稱之為『初期地球村』,當時中國的地位是備受尊敬的,利瑪竇的書信裡便寫道中國是治理最好的國家,中國人非常聰明,天文、地理、醫藥等各方面的學問都很強,其他傳教士則記錄中國人的房子街道都很乾淨,人很有禮貌,精神愉快,不吝嗇讚美別人,這都是很好的素質,讀了這些信札才很吃驚地知道說,原來當時的中國在別人的眼裡是這個樣子。透過翻譯中國書籍的傳播帶動了歐洲的啟蒙運動,歐洲人才知道上帝沒有照顧到的地方可以治理得這麼好、人民幸福指數這麼高,幾乎相當於柏拉圖的理想國,所以他們才相信可以靠人的力量而非全部依賴上帝,也因此出現了中國熱。」

「我小時候是吃美國發放的麵粉、領教會的救濟金,心中自然覺得比美國矮一截,他們來幫我們就如同他們對第三世界一樣,可是晚明時候的傳教士看中國可不是這個樣子,因不覺得較中國有優越性,所以接受中國人祭孔、祭祖,當時東西方交流完全是平等的。再看看萬曆時候的那些人,個個都很不得了,大師級的人物放諸世界歷史是都沒有的,清代的中國在西方眼中是很落後的,在地球村的位子很低,但事實真的是那樣子嗎?!這些都是我在收藏的過程中發現的,藉由展覽和研究讓大家知道我們都是世家弟子,不要妄自菲薄。現在很重要的是要回頭去認識你的祖先是誰,晚明離我們不遠,還是在地球村裡面,當時中國在地球村是那樣的位子,台灣現在則是快不知道自己在地球村的位子在哪裡。」

從書法追模夙昔典型與歷史榮光
透過毛筆去認識古人,何國慶認為是一件賞心樂事:「去了解徐霞客到底偉大在什麼地方,李時珍怎麼把書編成的,宋應星《天工開物》是怎麼做成的,人家說明朝滅亡是因為萬曆皇帝30幾年不上朝,可是他打了六個戰爭全部都贏,都是先輸再贏;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等當時的官員都是很優秀的;鄭成功戰勝荷蘭人,荷蘭人是很不容易打的,歐洲幾百年都在打仗,所以城堡蓋得是一流的,非常難攻堅的。崑曲名家不是只有出湯顯祖一個人、而是一票人,生活方面有文震亨《長物志》、高濂《遵生八箋》、屠隆《考槃餘事》,寫《閒情偶寄》的李漁雖活到清初但算是萬曆時候的人,有明式家具、《柳敬亭說書》,都在教你生活。瓷器大量外銷,織品備受外國人讚賞,當時的中國是世界工廠,不過卻是世界的精品工廠;明式家具到現在幾百年了,簡單的設計、樸實的工法,耐用、實用的品質,所以讓人尊敬。萬曆皇帝幫朝鮮打仗,打贏了沒收錢也沒要土地,美國幫科威特打退伊拉克,科威特要付多少代價;中國有『仁、義』的概念,西方則是『利』的概念。明朝萬曆所代表尊重各國發展的文化,在現在的地球村是需要的。北宋的知識分子如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胸懷是多大的,而且對於洋人、夷人的認定不是根據你的血統,而是根據你的行為。」

感嘆現在中國文化在台灣的式微,何國慶說道:「現在台灣的教育從小就西化,對中國文化的感覺是很淡漠的,如果從小就寫字,這樣中國文化的思想就會存在,現在把中國文化從年輕一代抽掉真是好可惜,如果認識明代這些人,怎麼會捨得這樣做!說王陽明跟我沒關係,但是他的思想都是合乎現代潮流的,像是『知行合一』,行動了才能叫做知,『致良知』,良知不是要等孔子講了才叫良知,而是發現自己有良知就去做;如果懂得這麼簡單的道理,就不會做出讓人吃了會中毒死掉的食物,不會蓋了幾年就要垮的房子,你能賺錢一定要幫忙這裡的人嘛,這是中華的傳統,丟掉了真是太可惜了。」

抱持著對中國文化和書法不滅的熱情,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20一路走來孜孜矻矻、始終如一,一步一腳印地讓東亞地區的人們都能見證到中國書法藝術的生命,並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好,我們期待基金會的下一個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