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出版的"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
引發論戰。
乾隆皇帝大?還是台北故宮大?
我的好友沉迷宋瓷,親自上手收藏宋代官瓷碎片或完整器無數。讀了故宮那些專家的文章後忍不住替乾隆皇帝辯護。
特地轉錄於下。
故宮陶瓷專家這次捅了大蜂窩了。
http://www.npm.gov.tw/exh100/qianlong/
得佳趣 第198-199頁
轉載 筆名copper 吾友的文章
文如下:
乾隆皇帝肯定是汝瓷,台北故宮專家认為是南官,谁对谁錯.
在台北故宮出版的"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中,看到一件非常有趣的宋官瓷,是當年乾隆图版"珍陶萃美"之一,图文指出此瓷釉中有瑪瑙,釉質比宋官好,是黑胎,乾隆皇帝认為它是汝瓷.
台北故宮專家卻不以為然,覺得此瓷更像南官,不同意乾隆皇帝釉質的觀奌,將它定為南官,並批評乾隆時不知道怎麼區別汝和官,是汝官不分,.
乾隆的汝瓷看法: 他手上有几十件汝瓷,几百件宋官和元明仿品,乾隆官窑又大規模仿汝仿官,乾隆对玛瑙釉的认识和區別汝瓷及宋官的能力,都不可能錯,(不要隨便說前人錯,先檢視自己證據的強度與歷史知識)
他的图冊清楚指明此瓷是玛瑙釉,釉質比官瓷好.
这看法的問題是此瓷的造型不是我們所知道的汝瓷.
(這不是特例 轉型是重點 專家只知標準器 又不是外星人提供技術,一定有過渡與研發)
台北故宮的南官看法: 比較故宮藏瓷和南宋官窑址出土物後,此瓷的造型工藝是無可置疑的南宋官瓷.
(這叫無知愚昧 南官源頭是? 換地方燒瓷, 最不會變的是? 用點腦袋想一下)
这樣的看法,問題是此瓷釉質和南官有明顯的不同,不能定為南官,只能說是宋官瓷.
什麼瓷能有汝瓷的玛瑙釉,但不是汝瓷? 是宋官瓷但不是南官?
有玛瑙釉的宋官瓷,应该就是北宋官窑瓷.
乾隆和台北故宮專家的看法都需做些調整.北官的結论較為"精準",它介於汝官和南官间,与前後都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由玛瑙釉到宋官的工艺,一脈相承,合理圓滿.
網友一開始不敢挑戰故宮
經過實物舉證後,
不是南官,南官沒有玛瑙釉.
北宋官哥有瑪瑙
北宋官哥窯單把杯
南宋官多次上釉多次燒
南宋最早的官窯黑胎龍泉官
南宋末期官
乾隆皇帝的知识和经歷,不可能看錯玛瑙釉.他以图文確认此瓷是玛瑙釉,又特別指出釉質比宋官瓷好(此處宋官瓷指的是南官).
末期汝窯
乾隆時期应该是把有河南玛瑙釉的瓷器,都歸屬於汝瓷,所以北官也是汝瓷的一要稍微瞭解兩方面的觀奌,就明白除了北官,真沒有其他任何瓷窑了.
乾隆肯定此瓷有汝瓷的瑪瑙釉,但它的外型工藝像南官與汝瓷不同,不会是汝瓷.台北故宮專家堅持它是宋官瓷,但它的釉質明顯比一般南官滋潤,尤其在內壁和底交接處,釉質較厚,形成非常美麗如玉的圓環,是典型的瑪瑙釉,南官沒有瑪瑙釉,此瓷也不会是故宮说的南官.所以此瓷不是汝瓷也不是南官,是有瑪瑙釉的宋官瓷,也就是北宋官窑瓷.
我 的意見如下:諸位看了上面的圖片 再造訪一下故宮的網站,就知道我們這個故宮不只行政管理已經忘了一個博物館應有的使命感,完全以營利為目的,更是在學術上自以為是,不長進。一些專家好的 不學 學壞的 點到為止。以前綠色執政,故宮非紙類展品有些如瓷器,是可以不使用閃光燈之下 拍照的,現在不但不公布清晰照片,不准拍,不准用,與先進國家博物館。甚至中國博物館,都落後自大許多。此次重點是最新研究已經證實河南汝窯與北宋官窯都 利用當地特產的瑪瑙磨碎加入釉中,來達到半乳濁又有特殊折光性的淡水霧偏藍的效果。此一作法是到後來越加越多,甚至金元時還加,以下是個人收藏的瑪瑙入釉 北宋末期或金以及元汝窯碗。
----------------------------------------------------------------
從南宋滅亡後,南宋官這類瓷器演變成元哥窯或元仿官窯
這些民窯品
到明清都有。
最後這件懷疑是清早期 官窯 不是很成功的印龍紋仿哥釉筆筒 景德鎮製品。此時窯工也知道加入瑪瑙也能取得河南紅皮瑪瑙或南紅瑪瑙入釉上圖就是證據。
區分南北官窯
宋朝歷史戰亂分隔
材料困難與便利性
溶入越窯系的思維
北宋徽宗是御窯非等於一般官窯 升溫降溫燒造溫度與時間窯的類型當地氣候絕對有區分南北宋官窯的特質
工藝反而不是區分的絕對條件。沒有這些邏輯基礎 斷然否定前人看法
不是愚蠢又是甚麼?
--------------------------------
20170426:
http://dgporcelain.blogspot.tw/2017/04/blog-post_25.html
2 則留言:
謝謝支持,對錯已經很清楚了,此洗絕對是北宋官窑瓷.大部分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的人,是在那兒謀生,缺少對藏品的興趣和熱情,要有這些動力才能進一步探索研究.凡事都有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和錯知錯覺,不知台北故宮還要折騰多久才能醒悟走回正軌,希望不會糟到如孔子所說的"朽木不可雕也".
謝謝您
希望他們趕快改過來。
至少用模擬兩可的 宋官窯
看到中國新一代學者的進步
台灣可能已經失去發言權了
這是最大的感觸。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