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從一件龍泉八仙立像盤回顧元代八仙文化



八 仙是中國神仙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千年來八仙及八仙的傳說、故事、小說、傳奇、戲曲等在庶民文化中中廣為流傳、故事也膾炙人口。

 這麼多年來,這是唯一一件我找得到看得到資料裡,龍泉青瓷有瓷塑立像的八仙作品。很清楚的特徵指出是元代的作品。

用途則是賀壽宴會典禮時置 於主桌上的,點出賀壽主題。

揹著寶劍的呂洞賓,就立於最後面何仙姑之前,

 相對主位。

 憑藉手中的仙器扇子(漢鍾離)、寶劍 (呂洞賓)、荷花(何仙姑)、玉版(曹國舅)、花藍(藍采和)、洞簫(韓湘子)、漁鼓或紙驢(張國老)、葫蘆(鐵拐李), 辨識。

下面文章則是網路資料整理出來的。

 

 

 

 龍泉青瓷 大窯 八仙過海

無疑的元代特殊背景讓八仙的地位達到頂峰,道教的全真派受到元統治者的扶持為原因之一, 民間苦悶 需要寄託 。


 龍泉青瓷  八仙過海盤 longquan-celadon-8-immortals, Yuan dynasty  14th century

八仙作為一個群體名稱,是由傳說中的八位仙人組成, 漢鍾離、呂 洞賓、藍采和、鐵拐李、韓湘子、張果老、何仙姑、曹國舅,他們的故事 深入人心 。  

八仙最初是以個體的形象出現的,不同時期八仙的組成人員也各不相同。 八仙最早的記載 見於唐 代,《明皇雜錄》云:“張果者,隱於恒州條山,常往來汾晉間,時人傳有長年秘術。耆老云:為兒童時見之,自言數百歲矣。唐太宗、高宗屢徴之不起,則天召之 出山,佯死於妒女廟前。時方盛熱,須臾臭爛生蟲。聞於則天,信其死矣。後有人於恒州山中復見之。果乘一白驢,日行數萬里,休則摺疊之,其厚如紙,置於巾箱 中,乘則以水噀之,還成驢矣……。”



呂洞賓是八仙中影響最大,流傳故事最多的一位仙人,

 斬妖除怪,除暴安良, 瀟灑、風趣, 好酒 色,極富人情味,後被漢鍾離度化成仙。有關呂洞賓的籍貫和生活時代,宋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洪邁的《夷堅志》及《集仙傳》等書均有記載, 說法不一。 《鶴林玉露》云:“世傳呂洞賓,唐進士也,詣京師應舉,遇鍾離翁於岳陽,授以仙訣,遂不復之京師。今岳陽飛吟亭,是其處也”。 能改齋漫錄 則為:洞賓 “咸通初,舉進士不第,值巢賊為梗,攜家隱居終南,學老子法”。 明《列仙全傳》則說:呂岩,字洞賓,蒲州永樂人,祖父呂渭曾任禮部侍郎,父親呂讓任海州 刺史,呂洞賓是唐貞元十四年(公元七九八年)四月十四日巳時生,所以稱為純陽子。他母親將要臨盆時,屋裡異香撲鼻,空中仙樂陣陣,一隻白鶴自天而降,飛入 他母親的帳中就消失了。生下來的呂岩果然氣宇不凡”。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姓,


她的經歷更富傳奇色 彩,元《歷世真仙佛道通鑒後集》云:“何仙姑,廣州增城縣何泰之女也。唐天后時住雲母溪,年十四五,一夕夢神人教食雲母粉,可得輕身不死。因餌之,誓不 嫁。常往來山頂,其行如飛,每朝去,暮則持山果歸遺其母。後遂辟穀,語言異常。天后遺使召赴闕,中路失之。……至玄宗天寶九載都虛觀會鄉人齋,有五色雲起 於麻姑壇,眾皆見之。有仙子縹緲而出,道士蔡天一識其為姑也。代宗大曆中又現身於小石樓,廣州刺史高暈具上其事於朝” 。《東軒筆錄》記載:“永州有何氏 女,幼遇異人與桃食之,遂不饑無漏。自是能逆知人禍福,鄉人神之。為構樓以居,世謂之何仙姑。士大夫之好奇者,多謁之以問休咎。” 

八 仙 成為一個集體名詞始於宋在元大盛,

明清時期繼之 ,但八位 仙人的 組合,不同的記載則不盡相同 。元馬致遠的雜劇《呂洞賓三醉岳 陽樓》的八仙 組成為漢鍾離、鐵拐李、藍采和、張果老、徐仙翁、韓湘子、曹國舅、呂洞賓,其中沒有 何仙姑,而多徐仙翁; 至明人吳元泰神魔小說《東遊記》,始將八仙定為漢鍾 離、呂洞賓、何仙姑、曹國舅、藍采和、韓湘子、張果老、鐵拐李,後世一直沿用此說。從此,八人結伴而行,同出同入,憑藉手中的仙器扇子(漢鍾離)、寶劍 (呂洞賓)、荷花(何仙姑)、玉版(曹國舅)、花藍(藍采和)、洞簫(韓湘子)、漁鼓或紙驢(張國老)、葫蘆(鐵拐李),降魔除怪,扶危濟困,造福於民。

八仙戲曲起於何時,歷來眾 說紛紜,

莫衷一是,清代史學家、文學家趙翼考證:“戲本所演八仙不知起於何時,按王氏《續文獻通考》及胡氏《筆叢》俱有辯論,則前明已有之,蓋演自元時 也”  其實,宋、金時期八仙戲曲已被搬上舞臺演出,宋代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雜劇百戲諸藝之外,又為漁父習間、竹馬出 獵、八仙故事”,該書所列雜劇劇碼更有反映八仙故事的《宴瑤池爨》 ;金代院本則有同類題材的《蟠桃會》、《瑤池會》、《菜園孤》、《白牡丹》等,祇是這 一時期八仙戲曲尚處於初起階段, 但 無疑為元、明、清八仙戲曲的 繁榮提供了 基礎。
 

元 代八仙戲曲在宋、金的基礎上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這一現象的產生和元代 統治者奉行的政治、文化、宗教政策有著直接的原因。


 元代統治者推崇全真教 ,佛、道、儒三教作為中國傳統思想體 系的三大支柱,長期以來既相互衝突,又相互融合,呈三足鼎立之勢,某一朝代、某一階段由於統治者的偏愛和喜好,三者的勢力此消彼長。元代道教全真派創始人 王重陽的弟子邱處機於宋、金、蒙古殺場鏖兵,爭奪天下之時,審時度勢,謝絕了宋、金之邀,於元太祖十五年(公元一二二零年)應成吉思汗之召,以七十二歲的 高齡率十八個弟子歷時三年抵達中亞,成吉思汗在大營隆重接待了邱處機一行。成吉思汗對邱處機禮遇有加,直呼其為“神仙”,不僅接受了邱處機的學說和建議, 並下令免除全真教教眾賦役,命邱處機掌管天下道教事務。以此為契機,全真教大行其道,為了進一步鞏固全真教的地位,提高其感召力,遂將漢鍾離、呂洞賓等仙 人的傳說附會於全真教之中,以證明其存在的合法性。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生於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一一一二年),姓王,名喆,字允卿,因仰慕陶淵明之丰 姿、神韻,取道號為重陽子,世稱王重陽。據《全真教開教密語之碑》、《終南山重陽祖師仙跡記》等文獻記載,王重陽在河南甘河鎮路遇二位仙人,授予仙訣,故 而得道成仙,但文獻並未說明二位仙人姓甚名誰。然而,稍後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則將二位仙人附會成漢鍾離、呂洞賓,藉以抬高王重陽的身價,更有甚者,王 重陽的大弟子馬丹陽,乃至邱處機等人的得道亦成了八仙之功,《汝州志》云:“相傳丹陽遇純陽子食瓜自蒂,怪而問之,答曰:香從鼻裡出,甜向苦中來。豁然警 悟,遂修道成真仙,北街有丹陽觀”, 以呂洞賓為首的八仙最終成為了全真派的祖師,道觀、呂祖廟遍佈各地。 




八仙 劇興盛的另一個原因是元代一大批才華橫溢,鬱鬱不得志的文人全 心的投入雜劇創作之中。

元朝以武力統一中國,連年的戰亂和遊 牧部族落後的生產方式,使中原的經濟文化受到嚴重的破壞。元統治者實行殘酷的民族統治,將人民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和南人四個等級,漢人和南人的地位低 下,受到沉重的壓迫 。元代一度廢除科舉制度,官吏均是蒙古人和色目人,漢人和南人為官者極少。漢族知識份子仕途無望, 隱逸山林,寄情於山水之間;或以文學藝術遣興抒情;或遁入空門,尋求精神的解脫,這是元雜劇 興 旺發達的另一重要原因。
八 仙 劇 宣揚道教神仙思想,勸誘世人皈依虛無縹緲的神仙世界,擺脫現世的苦難,在另一個世界實現現時社會無法實現的願望和夢想。 作品在宣揚道 教神仙思想的同時, 反映了現實人生的種種苦難和無奈 。



科舉功名是八仙 劇 反映最多的題材,

馬致遠的雜劇《邯鄲道省悟黃粱夢》中,主人翁呂洞賓是一個熱衷功名的讀書人,他十年寒窗苦讀,為的是一舉成名,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然 而,現實生活中的他卻是屢試不中,家中一貧如洗,夢中,他得中狀元,高官厚祿,娶妻生子,一步登天。然而,一覺醒來,一切盡為虛幻,在漢鍾離的點撥下脫度 成仙。劇中,唱詞道得明白:“你早則省得浮世風燈石火,再休戀兒女神珠玉顆。咱人百歲光陰有幾何?端的日月去似攛梭,想你那受過的坎坷。你夢兒裡見了麼? 心兒裡省得麼?這一覺睡早經了二十年兵火,覺來也依舊存活。瓢古自放在灶窩,驢古自映著樹科,睡朦朧無多一和,半霎兒改變了山河。兀的是黃粱未熟榮華盡, 世態才知髩發皤,早則人事蹉跎”。劇中主人翁呂洞賓的生活經歷正是作者自身的真實寫照。馬致遠,大都人,號東籬,早年熱衷功名,曾作詩《獻上龍樓》,為統 治者歌功頌德,以求博得統治者的賞識,實現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仕途之夢的破滅,令馬致遠心灰意冷,轉而投身全真教,成了全真教的虔誠信徒,將自己的 情愫寄情於神仙世界,用生花妙筆勾勒出一個個熱衷功名,胸懷理想和抱負, 鬱鬱不得志的 知識份子 形象 。 


 八仙慶壽及其他八仙作品


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 老,自古至今始終是人類的一種願望和不懈的追求。在道教構築的神仙世界裡,鳥語花香,沒有塵世的紛擾和煩惱,眾神仙無憂無慮,錦衣玉食,長生不死,正如 《抱樸子》中所言:“古之得仙者,……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處任意,寒溫風濕不能傷,鬼神眾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憂喜毀譽不為累,乃為貴 耳”, 令人羡慕和神往。為了迎合人們這種普遍的心理,神仙祝壽成了戲曲不可或缺的主題之一,八仙作為神仙群體的主要代言人 肩負起了這一使 命。
八仙群體形成之始,有關八仙慶壽的戲曲亦隨之誕生,元代八仙慶壽劇不是很多,僅見鍾嗣成的《宴瑤池王母蟠桃會》,明清兩代是八仙慶壽劇的黃金 時期,優秀作品層出不窮。主要有明朱有燉《瑤池會八仙慶壽》、王淑忭《蟠桃會》、無名氏《眾天仙慶賀長生會》、清傅山《八仙慶壽》、蔣士銓《西江祝嘏》、 吳城《群仙祝壽》等等;地方戲曲、民間小戲中八仙慶壽之作數不勝數,最著名的莫過於清昇平署抄本《八仙慶壽子弟書》了,凡九卷,內容豐富、通俗上口。

八 仙慶壽劇多是為帝王將相歌功頌德之作,展現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每屆壽誕,群仙畢集,飄然而至,韓湘子、何仙姑在壽者面前翩翩起舞,分別獻上花籃和鮮花, 其餘六仙或吹簫、或打拍板,隆重、熱烈。八仙祝壽之物有蟠桃、金丹、靈芝等等,《八仙慶壽子弟書》中唱道:“年年歲歲增福壽,福比蓬萊壽比山。白猿獻桃增 延壽,又降下福祿壽三仙。鍾離手拿桃花扇,洞賓背定龍泉劍。坐騎黑驢的張果老,藍采和品簫在雲端。曹國舅手持雲陽板,湘子提定萬花籃。手拿葫蘆鐵拐李,何 仙姑的笊籬擔在肩。坐騎青牛的燕孫臏,龍王獻上海底鮮。黃石公又把壽詞兒念,杜康劉伶李白祝敬酒千罈”,充滿了快樂、祥和的氣氛。八仙是壽誕之時必須到場 的角色 。

八仙慶壽劇是壽誕日 必備之節目,文人雅士往往親自撰寫劇本,或為自己生日增添喜慶的氣氛;或為父母慶賀壽辰,以示孝心。


明朱元璋之孫朱有燉襲周王,卒諡憲,世稱周憲王,他於 五十華誕時作雜劇《群仙慶壽蟠桃會》,他在引言中說:“自昔以來,人遇誕生之日,多有以詞曲慶賀者,筵會之中,以效祝壽之忱。今年值予初度,偶記舊日所製 南呂宮一曲,因續成傳奇一本。惟以資宴樂之嘉慶耳。

除 慶壽劇之外,還有表現鬥法及其他內容的八仙戲曲。前文已言,八仙戲曲的產生和道教,特別是全真教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可以說元代全真教唯我獨尊的地位是八 仙戲曲產生最直接的催化劑。但是佛、儒二教和道教的矛盾、爭鬥從來沒有停止過,這種矛盾和爭鬥不僅表現在教義和學術主張上,在八仙戲曲的創作和內容上也互 不相讓,大有一爭高下之勢。如明代《呂純陽點化度黃龍》一劇中,道教的代言人呂洞賓和佛教的代言人黃龍禪師分別使出渾身解數,以本教教義和法術展開較量, 黃龍禪師不敵,被呂洞賓點化成仙;而在《飛劍斬黃龍》中,呂洞賓和黃龍禪師相比則略遜一籌,被黃龍禪師度化皈依佛門。由於作者所持立場不同,結果自然大相 徑庭。在山東萊州、招遠交界處還有一種專演八仙戲的劇種——藍關戲,八仙中又以韓湘子的傳說、故事為題材的居多,劇碼有《湘子出家》、《湘子還家》等,藍 關戲即是以傳說為韓湘子的叔叔韓愈的詩句“雪擁藍關馬不前”而得名。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元末過渡期”蒙漢期風格” 落馬橋型青花釉裡紅



元末過渡期”蒙漢期風格” 落馬橋型青花釉裡紅



最後的輝煌:落馬橋型元青花

林梅村   發表於2012-10-15 01:12

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景德鎮窯廠的畫工衝破蒙古色目文化之藩籬,首次將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漢文化藝術引入元青花,從而創燒出獨具一格的落馬橋型元青花瓷器。


根據落馬橋類型元青花的發現地點, 完全可以復原一條從景德鎮落馬橋,經江蘇太倉海運倉、西沙群島、麻六甲海峽、南印度,最後抵達埃及福斯塔特古海港的元末海上元青花外銷路線。


----蒙漢期風格中國歷史所謂正朔的歷史寫法 明修之歷史當然把明建國前1368前都稱元。然而事實上江西景德鎮1351年以後已經脫離元之控制 所謂落馬橋型青花雖延續元之工藝然非元之格調而冠以元之矛盾應予敘明。以大一統的想法,明史不可能承認陳友諒的漢王及漢帝。-----



 明建國於1368之後,卻對陳友諒領下之人民不放心,洪武年間的大移民,共遷江西移民214萬人,其中饒州移民將近百萬人。在這兩場大劫難之中,景德鎮陶冶業受到重創,從此一蹶不振。


early ming2


 元末 明初 青花碗

直到明永樂、宣德年間,景德鎮窯廠青 花瓷燒造工藝才逐漸得以恢復。
這段歷史解釋了元至明景德鎮燒瓷風格之大轉變,從而讓所謂元末過渡期之產品背景有更清楚的瞭解。站在公平的立場,這類產品為蒙漢期風格較適當。


以下摘錄林先生之文章並補上部分個人意見與圖片


 "新興的元朝雖“遵用漢法”但在審美情趣上卻與孱弱的趙宋皇室大相徑庭。

蒙古尚白, 瓷器轉為採用景德鎮燒制的青白瓷、“樞府”瓷等白瓷製品。


據《元史·百官志》記載:元代在將作監,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下設有官窯一所-浮梁瓷局,從事皇家用瓷的生產。該局設置於至元十五年(西元1278年)。元文宗時(西元1328-1335年)又開始使用青花釉裡紅瓷器(28"
(元青花瓷的研發應該是浮梁磁局被指示開發的,初期產品釉改得不夠好,藍白對比不佳,見個人收藏樞府銘青花盤。

我們必須認識到景德鎮樞府釉瓷與青白釉瓷釉與胎都有差異也並存,在研發青花與釉裏紅期間,以官府之力來主導改進變化多元迅速,達到成熟,這是1328-1351間發生的事,


1351之後各窯依據成本與需求靈活運用這些技術,這些技術到明洪武時因戰亂與強迫遷移而衰落)

這一階段產品贈送越南占城開創所謂東南亞型青花


樞府青花


土耳其和伊朗兩地收藏的元青花主要是元朝皇帝在 13281331年間賞賜伊利汗國大汗的“賜賚瓷”。 (以品質言是--然主題受限回教習俗)


yuanbwbr2,British museum


Yuan-B&W-plate

大維德基金會藏雲龍紋象耳瓶燒造於至正十一年(1351),而伊利汗國早在16年前(1335)滅亡。
---------此後,中東穆斯林君主不可能得到元朝皇帝賞賜的元青花。----------

天完紅巾軍在至正十一年攻佔元朝浮梁磁局所在地饒州.


元青花釉裡紅牡丹壽桃碗


(個人意見以為元朝景德鎮民窯在1328年以前,即已經實驗性少量的用銅紅鈷藍於瓷器局部塗布裝飾,1328年開始以多餘的樞府盤庫存素坯試燒青花瓷,小件繪典型元代菊花紋,少量致贈或販售與中南半島官僚或華人文化圈,這是東南亞小型青花少量釉裏紅也就是落馬橋型小件類裝飾圖案之源頭 

當然後面模仿的產品畫工差異極大, 本件樞府青花購藏自泰國據賣主提供資料當年越南窖藏出土 一青花大罐 高足杯碗個一 加此共四件,早期官燒青花品質當然遜於致贈中東那一批。因此元青花 分成醞釀期 浮梁磁局一期二期 然後就是落馬橋期 。各具特徵。)



所謂“元青花”包括兩類,

第一類,元朝浮梁磁局燒造的元青花,(可再分時期)

------------------第二類,陳友諒割據政權燒造的元青花. (延續青花與釉之品質但胎土與修胎未達之前官窯水準,好壞落差大,典型商業取向的一分錢一分貨。)

)



《明史·陳友諒傳》記載:“至正十一年九月,陷蘄水及黃州路,敗元威順王寬徹不花。遂即蘄水為都,稱皇帝,國號天完,建元治平,以普勝為太師。 未幾,陷饒、信。

”所謂“至正型青花瓷”,相當一部分燒造于落馬橋元末窯址,年代當在元末紅巾軍首領陳友諒割據饒州時期。
據史書記載,元末海外貿易從未中斷,江南首富沈萬三在陳友諒大漢國都城江州(今九江)開辦“寶市”,將景德鎮外銷瓷批發給中外海商,然後從張士誠控制下的太倉婁江港遠銷海外。

落馬橋五爪龍紋青花釉裡紅瓷器是陳友諒稱帝時訂燒的,年代當在至正十九年與至正二十三年之間。
落馬橋元末窯址出土雲龍紋青花盤,口沿內側圖案亦採用“雙勾不填色”方式,但是龍紋只有三爪,大概是陳友諒部下訂燒的。

 ---------------
落馬橋元末窯址發現了兩件鹿紋瓷片。展品173為釉裡紅鹿紋殘片,殘長6.8釐米;展品174為青花葡萄鹿紋盤殘片,殘長16 米。從明人孔邇《雲蕉館紀談》記載可知陳友諒好鹿,那麼落馬橋元末窯址出土鹿紋釉裡紅瓷片,以及湖田窯南岸元代後期地層出土了元青花鹿紋殘片,當是迎合陳 友諒之所好燒造的。
-------------
元朝末年,隨著杭州文化圈向蘇州地區的轉移,以蘇州為中心的松江、昆山、無錫等地,名家頻繁交遊往還,他們的詩歌唱酬、書畫鑒藏活動,正如石守謙指出的,“創造了個不安定時代所能想像到的最為蓬勃的文化景觀”。
從至正八年到十六年,流寓蘇州的浙江文人和蘇州本地文人紛紛前往玉山草堂。顧阿瑛憑藉 雄厚的財力,廣羅古書名畫、鼎彝珍玩,廣結天下名士,日夜在玉山草堂與賓客置酒賦詩,歌詠唱和。顧阿瑛創辦“玉山雅集”,持續時間達12年之久,場次達 50次之多。
蘇州、松江、杭州等地文人雅士在玉山草堂找到了一處幽雅的世外桃源,劇作家高則誠(《琵琶記》作者)、柯丹丘(《荊釵記》作者)和善於吹奏曲 笛的詩人楊維楨,皆為顧阿瑛的座上賓。他們不僅經常在一起載歌載舞,而且將民間流傳的戲曲腔調加工整理,使之逐步完善——這正是昆山腔最初的形式。
種種跡 象表明,那些元代雜劇圖青花瓷有可能是顧阿瑛在落馬橋窯廠訂燒的。

甘肅武威市城區出土了一件元青花昭君出塞圖高足杯,口徑7.7釐米,高8.9釐米。竹節狀喇叭形高足,足部所繪蕉葉紋用落馬橋型元青 花“雙勾不填色”方法。

碗心所繪昭君騎馬彈琴圖與日本出光美術館藏元青花昭君出塞圖蓋罐如出一轍。這個發現再次說明元代雜劇圖青花瓷燒造于落馬橋元末窯 址。

copper red 2

高安窖藏還有一件元代釉裡紅開光鳳紋大口罐。

據汪慶正分析,元代釉裡紅可分塗繪和線描兩大類,而後者的年代應晚於前者。因此,

“高安窖藏出土的 釉裡紅開光大罐的年代很難定在元代,可能是洪武朝的製品。

yuan blue and white plate B
yuan-4, plateB, civilian kiln
yuan blue and white bowl

 yuan-b &w small jars, from Palace Museum taipei

洪武 釉裡紅  under-glaze-copper-red-painting chryanthemum

……菲律賓及印尼的一批線繪釉裡紅罐等小件器,其圖案花紋為雙勾不填色,以草葉紋、扁菊、蓮花和 變形牡丹紋為主,傳世也有這種釉裡紅雙勾變形花卉的玉壺春瓶,其牡丹及蓮葉瓣已經改變了元代的典型風格,而和基本上可判斷為洪武青花、釉裡紅瓷的葉紋相近。”


高安窖藏元代瓷器有濃郁的漢文化特徵。其中6件元青花梅瓶分別寫有《周禮》六藝(禮、樂、書、數、射、禦),一件高足杯寫有釉下彩詩歌“人生百年長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
 yuanbwbr, British museum

有元一代,在蒙古色目文化統治下,元青花瓷器深受伊斯蘭教、喇嘛教藝術的強烈影響,花紋繁複,而且不能表現人物。


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景德鎮窯廠的畫工衝破蒙古色目文化之藩籬,首次將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漢文化藝術引入元青花,從而創燒出獨具一格的落馬橋型元青花瓷器。



 隨著元末海外貿易的蓬勃發展,江西景德鎮落馬橋型元青花遠銷東南亞、印度東海岸,乃至埃及福斯塔特港。可惜這一切只是曇花一現。



元釉裡紅瓶


 early-Ming-dragon-B&W-Meipi


至正二十三年 1363)鄱陽湖大戰,陳友諒60萬大軍命喪黃泉。明初朱元璋採納蘇琦奏言,實行移民屯田制。饒州瓦屑壩成為江南第一移民集散地。

據考證,洪武年間的大
移民,共遷江西移民214萬人,其中饒州移民將近百萬人。在這兩場大劫難之中,景德鎮陶冶業受到重創,從此一蹶不振。直到明永樂、宣德年間,景德鎮窯廠青 花瓷燒造工藝才逐漸得以恢復。


沈萬山即沈萬三,今江蘇昆山周莊人。沈萬三經商範圍廣泛,橫跨陳友諒的大漢國和張士誠的吳國。他還在大漢國首都江州(今九江市)朱衣巷尊珍館開辦“寶市”,與海外富商大賈進行高檔奢侈品貿易。眾所周知,元代饒州(今江西景德鎮)和處州(今浙江龍泉)是元代外銷瓷主要產地,那麼九江“寶市”與海外 胡商貿易對象當為元青花、卵白釉瓷、青白釉瓷和龍泉窯青瓷。



元朝海外貿易主要港口設在福建泉州,然後經京杭大運河運往元大都(今北京)。正如歐陽玄《通惠河政績碑記》所說,“又自昆侖西南,水入海者,繞 出南詔之後,曆交趾、闍婆、真臘、占城、百粵之國,東南過琉球、日本,東至三韓,遠人之名琛異寶、神馬奇產,航海而至。或逾年之程,皆由漕河以至闕下,斯又古今載籍之所未有者也”。


元末爆發紅巾軍起義後,京杭大運河漕運被迫停運。至正十七年起,泉州發生一起持續十年之久的戰亂,史稱“亦思巴奚戰亂”。泉州 港海外貿易從此一蹶不振。


元代堆積層出土有青花和青白釉瓷……青花瓷的品類非常豐富,除常見的碗、盤外,還有勸盤、耳杯、匜、蓋盒、鳥食罐、雙系小罐、大口罐、鋪首罐、雙 耳瓶、長頸瓶、梅瓶、玉壺春瓶等器形。紋飾有菊花、牡丹、梅花、靈芝、葡萄、蕉葉、龍、鹿、孔雀、魚藻、人物故事等。此外,這裡還出土了一些書寫文字的器 物。”

元末-青花碗




1992年,落馬橋出土文物曾經送到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展覽。據展覽圖錄介紹,“落馬橋元後期灰坑淤泥中出土的青花,料色藍豔、淡雅兼而有 之,繪畫瀟灑工整,還有罕見的青花釉裡紅五爪龍紋瓷片及霽藍瓶殘片,故疑其與湖田南岸的青花雙角五爪龍紋高足杯及形制雄偉的大盤等,均為浮梁磁局的制品。”這批瓷片中的元青花蓋上的荷葉紋,與劍橋大學菲茲威廉博物館藏元青花魚藻紋大罐的紋樣相同,而五爪龍紋青花釉裡紅殘片所繪卷草紋,採用雙勾不填色方 式,與菲律賓出土元末青花或釉裡紅瓷器花紋相同,年代當在元朝浮梁磁局停燒之後。


underglaze copper red 14th century 釉裡紅 蕭何追韓信


14th century underglaze copper red




元末明初 民窯 釉裏紅 underglaze copper red  yuan-ming





元末 青花 龍紋 罐   14th century .Yuan blue and white guan



後記:
1997年前後十年間是世界歷史上收藏中國古瓷器是最好的期間。以後的台灣人不可能再有這樣的機會,接觸收藏如此廣範圍的中華文化工藝精華。大多數人是 喜愛但是不見得幸運。
挑到一件寶,至少有百件仿。

我寫這些文章分享這些圖片是因為我覺得我們應該讓許多歷代工匠的成果讓大家知道。文化與歷史,骨董商拍賣 行是有區隔的。有幸成長於此地此期間,恭逢盛宴,多記幾段以紀念先賢。


元明過渡期 景德鎮青花 釋迦摩尼佛


1958年,河南省滎陽縣楚村明周惠王墓出土了一件五爪雲龍紋青花玉壺春 瓶,通高39.4釐米,口徑9.3釐米,現藏河南省博物館。這件玉壺春瓶所繪五爪龍紋圖案,與落馬橋元青花釉裡紅瓷片上的龍紋極其相似,可能是陳友諒稱帝 時在落馬橋訂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