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元末過渡期”蒙漢期風格” 落馬橋型青花釉裡紅



元末過渡期”蒙漢期風格” 落馬橋型青花釉裡紅



最後的輝煌:落馬橋型元青花

林梅村   發表於2012-10-15 01:12

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景德鎮窯廠的畫工衝破蒙古色目文化之藩籬,首次將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漢文化藝術引入元青花,從而創燒出獨具一格的落馬橋型元青花瓷器。


根據落馬橋類型元青花的發現地點, 完全可以復原一條從景德鎮落馬橋,經江蘇太倉海運倉、西沙群島、麻六甲海峽、南印度,最後抵達埃及福斯塔特古海港的元末海上元青花外銷路線。


----蒙漢期風格中國歷史所謂正朔的歷史寫法 明修之歷史當然把明建國前1368前都稱元。然而事實上江西景德鎮1351年以後已經脫離元之控制 所謂落馬橋型青花雖延續元之工藝然非元之格調而冠以元之矛盾應予敘明。以大一統的想法,明史不可能承認陳友諒的漢王及漢帝。-----



 明建國於1368之後,卻對陳友諒領下之人民不放心,洪武年間的大移民,共遷江西移民214萬人,其中饒州移民將近百萬人。在這兩場大劫難之中,景德鎮陶冶業受到重創,從此一蹶不振。


early ming2


 元末 明初 青花碗

直到明永樂、宣德年間,景德鎮窯廠青 花瓷燒造工藝才逐漸得以恢復。
這段歷史解釋了元至明景德鎮燒瓷風格之大轉變,從而讓所謂元末過渡期之產品背景有更清楚的瞭解。站在公平的立場,這類產品為蒙漢期風格較適當。


以下摘錄林先生之文章並補上部分個人意見與圖片


 "新興的元朝雖“遵用漢法”但在審美情趣上卻與孱弱的趙宋皇室大相徑庭。

蒙古尚白, 瓷器轉為採用景德鎮燒制的青白瓷、“樞府”瓷等白瓷製品。


據《元史·百官志》記載:元代在將作監,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下設有官窯一所-浮梁瓷局,從事皇家用瓷的生產。該局設置於至元十五年(西元1278年)。元文宗時(西元1328-1335年)又開始使用青花釉裡紅瓷器(28"
(元青花瓷的研發應該是浮梁磁局被指示開發的,初期產品釉改得不夠好,藍白對比不佳,見個人收藏樞府銘青花盤。

我們必須認識到景德鎮樞府釉瓷與青白釉瓷釉與胎都有差異也並存,在研發青花與釉裏紅期間,以官府之力來主導改進變化多元迅速,達到成熟,這是1328-1351間發生的事,


1351之後各窯依據成本與需求靈活運用這些技術,這些技術到明洪武時因戰亂與強迫遷移而衰落)

這一階段產品贈送越南占城開創所謂東南亞型青花


樞府青花


土耳其和伊朗兩地收藏的元青花主要是元朝皇帝在 13281331年間賞賜伊利汗國大汗的“賜賚瓷”。 (以品質言是--然主題受限回教習俗)


yuanbwbr2,British museum


Yuan-B&W-plate

大維德基金會藏雲龍紋象耳瓶燒造於至正十一年(1351),而伊利汗國早在16年前(1335)滅亡。
---------此後,中東穆斯林君主不可能得到元朝皇帝賞賜的元青花。----------

天完紅巾軍在至正十一年攻佔元朝浮梁磁局所在地饒州.


元青花釉裡紅牡丹壽桃碗


(個人意見以為元朝景德鎮民窯在1328年以前,即已經實驗性少量的用銅紅鈷藍於瓷器局部塗布裝飾,1328年開始以多餘的樞府盤庫存素坯試燒青花瓷,小件繪典型元代菊花紋,少量致贈或販售與中南半島官僚或華人文化圈,這是東南亞小型青花少量釉裏紅也就是落馬橋型小件類裝飾圖案之源頭 

當然後面模仿的產品畫工差異極大, 本件樞府青花購藏自泰國據賣主提供資料當年越南窖藏出土 一青花大罐 高足杯碗個一 加此共四件,早期官燒青花品質當然遜於致贈中東那一批。因此元青花 分成醞釀期 浮梁磁局一期二期 然後就是落馬橋期 。各具特徵。)



所謂“元青花”包括兩類,

第一類,元朝浮梁磁局燒造的元青花,(可再分時期)

------------------第二類,陳友諒割據政權燒造的元青花. (延續青花與釉之品質但胎土與修胎未達之前官窯水準,好壞落差大,典型商業取向的一分錢一分貨。)

)



《明史·陳友諒傳》記載:“至正十一年九月,陷蘄水及黃州路,敗元威順王寬徹不花。遂即蘄水為都,稱皇帝,國號天完,建元治平,以普勝為太師。 未幾,陷饒、信。

”所謂“至正型青花瓷”,相當一部分燒造于落馬橋元末窯址,年代當在元末紅巾軍首領陳友諒割據饒州時期。
據史書記載,元末海外貿易從未中斷,江南首富沈萬三在陳友諒大漢國都城江州(今九江)開辦“寶市”,將景德鎮外銷瓷批發給中外海商,然後從張士誠控制下的太倉婁江港遠銷海外。

落馬橋五爪龍紋青花釉裡紅瓷器是陳友諒稱帝時訂燒的,年代當在至正十九年與至正二十三年之間。
落馬橋元末窯址出土雲龍紋青花盤,口沿內側圖案亦採用“雙勾不填色”方式,但是龍紋只有三爪,大概是陳友諒部下訂燒的。

 ---------------
落馬橋元末窯址發現了兩件鹿紋瓷片。展品173為釉裡紅鹿紋殘片,殘長6.8釐米;展品174為青花葡萄鹿紋盤殘片,殘長16 米。從明人孔邇《雲蕉館紀談》記載可知陳友諒好鹿,那麼落馬橋元末窯址出土鹿紋釉裡紅瓷片,以及湖田窯南岸元代後期地層出土了元青花鹿紋殘片,當是迎合陳 友諒之所好燒造的。
-------------
元朝末年,隨著杭州文化圈向蘇州地區的轉移,以蘇州為中心的松江、昆山、無錫等地,名家頻繁交遊往還,他們的詩歌唱酬、書畫鑒藏活動,正如石守謙指出的,“創造了個不安定時代所能想像到的最為蓬勃的文化景觀”。
從至正八年到十六年,流寓蘇州的浙江文人和蘇州本地文人紛紛前往玉山草堂。顧阿瑛憑藉 雄厚的財力,廣羅古書名畫、鼎彝珍玩,廣結天下名士,日夜在玉山草堂與賓客置酒賦詩,歌詠唱和。顧阿瑛創辦“玉山雅集”,持續時間達12年之久,場次達 50次之多。
蘇州、松江、杭州等地文人雅士在玉山草堂找到了一處幽雅的世外桃源,劇作家高則誠(《琵琶記》作者)、柯丹丘(《荊釵記》作者)和善於吹奏曲 笛的詩人楊維楨,皆為顧阿瑛的座上賓。他們不僅經常在一起載歌載舞,而且將民間流傳的戲曲腔調加工整理,使之逐步完善——這正是昆山腔最初的形式。
種種跡 象表明,那些元代雜劇圖青花瓷有可能是顧阿瑛在落馬橋窯廠訂燒的。

甘肅武威市城區出土了一件元青花昭君出塞圖高足杯,口徑7.7釐米,高8.9釐米。竹節狀喇叭形高足,足部所繪蕉葉紋用落馬橋型元青 花“雙勾不填色”方法。

碗心所繪昭君騎馬彈琴圖與日本出光美術館藏元青花昭君出塞圖蓋罐如出一轍。這個發現再次說明元代雜劇圖青花瓷燒造于落馬橋元末窯 址。

copper red 2

高安窖藏還有一件元代釉裡紅開光鳳紋大口罐。

據汪慶正分析,元代釉裡紅可分塗繪和線描兩大類,而後者的年代應晚於前者。因此,

“高安窖藏出土的 釉裡紅開光大罐的年代很難定在元代,可能是洪武朝的製品。

yuan blue and white plate B
yuan-4, plateB, civilian kiln
yuan blue and white bowl

 yuan-b &w small jars, from Palace Museum taipei

洪武 釉裡紅  under-glaze-copper-red-painting chryanthemum

……菲律賓及印尼的一批線繪釉裡紅罐等小件器,其圖案花紋為雙勾不填色,以草葉紋、扁菊、蓮花和 變形牡丹紋為主,傳世也有這種釉裡紅雙勾變形花卉的玉壺春瓶,其牡丹及蓮葉瓣已經改變了元代的典型風格,而和基本上可判斷為洪武青花、釉裡紅瓷的葉紋相近。”


高安窖藏元代瓷器有濃郁的漢文化特徵。其中6件元青花梅瓶分別寫有《周禮》六藝(禮、樂、書、數、射、禦),一件高足杯寫有釉下彩詩歌“人生百年長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
 yuanbwbr, British museum

有元一代,在蒙古色目文化統治下,元青花瓷器深受伊斯蘭教、喇嘛教藝術的強烈影響,花紋繁複,而且不能表現人物。


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景德鎮窯廠的畫工衝破蒙古色目文化之藩籬,首次將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漢文化藝術引入元青花,從而創燒出獨具一格的落馬橋型元青花瓷器。



 隨著元末海外貿易的蓬勃發展,江西景德鎮落馬橋型元青花遠銷東南亞、印度東海岸,乃至埃及福斯塔特港。可惜這一切只是曇花一現。



元釉裡紅瓶


 early-Ming-dragon-B&W-Meipi


至正二十三年 1363)鄱陽湖大戰,陳友諒60萬大軍命喪黃泉。明初朱元璋採納蘇琦奏言,實行移民屯田制。饒州瓦屑壩成為江南第一移民集散地。

據考證,洪武年間的大
移民,共遷江西移民214萬人,其中饒州移民將近百萬人。在這兩場大劫難之中,景德鎮陶冶業受到重創,從此一蹶不振。直到明永樂、宣德年間,景德鎮窯廠青 花瓷燒造工藝才逐漸得以恢復。


沈萬山即沈萬三,今江蘇昆山周莊人。沈萬三經商範圍廣泛,橫跨陳友諒的大漢國和張士誠的吳國。他還在大漢國首都江州(今九江市)朱衣巷尊珍館開辦“寶市”,與海外富商大賈進行高檔奢侈品貿易。眾所周知,元代饒州(今江西景德鎮)和處州(今浙江龍泉)是元代外銷瓷主要產地,那麼九江“寶市”與海外 胡商貿易對象當為元青花、卵白釉瓷、青白釉瓷和龍泉窯青瓷。



元朝海外貿易主要港口設在福建泉州,然後經京杭大運河運往元大都(今北京)。正如歐陽玄《通惠河政績碑記》所說,“又自昆侖西南,水入海者,繞 出南詔之後,曆交趾、闍婆、真臘、占城、百粵之國,東南過琉球、日本,東至三韓,遠人之名琛異寶、神馬奇產,航海而至。或逾年之程,皆由漕河以至闕下,斯又古今載籍之所未有者也”。


元末爆發紅巾軍起義後,京杭大運河漕運被迫停運。至正十七年起,泉州發生一起持續十年之久的戰亂,史稱“亦思巴奚戰亂”。泉州 港海外貿易從此一蹶不振。


元代堆積層出土有青花和青白釉瓷……青花瓷的品類非常豐富,除常見的碗、盤外,還有勸盤、耳杯、匜、蓋盒、鳥食罐、雙系小罐、大口罐、鋪首罐、雙 耳瓶、長頸瓶、梅瓶、玉壺春瓶等器形。紋飾有菊花、牡丹、梅花、靈芝、葡萄、蕉葉、龍、鹿、孔雀、魚藻、人物故事等。此外,這裡還出土了一些書寫文字的器 物。”

元末-青花碗




1992年,落馬橋出土文物曾經送到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展覽。據展覽圖錄介紹,“落馬橋元後期灰坑淤泥中出土的青花,料色藍豔、淡雅兼而有 之,繪畫瀟灑工整,還有罕見的青花釉裡紅五爪龍紋瓷片及霽藍瓶殘片,故疑其與湖田南岸的青花雙角五爪龍紋高足杯及形制雄偉的大盤等,均為浮梁磁局的制品。”這批瓷片中的元青花蓋上的荷葉紋,與劍橋大學菲茲威廉博物館藏元青花魚藻紋大罐的紋樣相同,而五爪龍紋青花釉裡紅殘片所繪卷草紋,採用雙勾不填色方 式,與菲律賓出土元末青花或釉裡紅瓷器花紋相同,年代當在元朝浮梁磁局停燒之後。


underglaze copper red 14th century 釉裡紅 蕭何追韓信


14th century underglaze copper red




元末明初 民窯 釉裏紅 underglaze copper red  yuan-ming





元末 青花 龍紋 罐   14th century .Yuan blue and white guan



後記:
1997年前後十年間是世界歷史上收藏中國古瓷器是最好的期間。以後的台灣人不可能再有這樣的機會,接觸收藏如此廣範圍的中華文化工藝精華。大多數人是 喜愛但是不見得幸運。
挑到一件寶,至少有百件仿。

我寫這些文章分享這些圖片是因為我覺得我們應該讓許多歷代工匠的成果讓大家知道。文化與歷史,骨董商拍賣 行是有區隔的。有幸成長於此地此期間,恭逢盛宴,多記幾段以紀念先賢。


元明過渡期 景德鎮青花 釋迦摩尼佛


1958年,河南省滎陽縣楚村明周惠王墓出土了一件五爪雲龍紋青花玉壺春 瓶,通高39.4釐米,口徑9.3釐米,現藏河南省博物館。這件玉壺春瓶所繪五爪龍紋圖案,與落馬橋元青花釉裡紅瓷片上的龍紋極其相似,可能是陳友諒稱帝 時在落馬橋訂燒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