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從一件龍泉八仙立像盤回顧元代八仙文化



八 仙是中國神仙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千年來八仙及八仙的傳說、故事、小說、傳奇、戲曲等在庶民文化中中廣為流傳、故事也膾炙人口。

 這麼多年來,這是唯一一件我找得到看得到資料裡,龍泉青瓷有瓷塑立像的八仙作品。很清楚的特徵指出是元代的作品。

用途則是賀壽宴會典禮時置 於主桌上的,點出賀壽主題。

揹著寶劍的呂洞賓,就立於最後面何仙姑之前,

 相對主位。

 憑藉手中的仙器扇子(漢鍾離)、寶劍 (呂洞賓)、荷花(何仙姑)、玉版(曹國舅)、花藍(藍采和)、洞簫(韓湘子)、漁鼓或紙驢(張國老)、葫蘆(鐵拐李), 辨識。

下面文章則是網路資料整理出來的。

 

 

 

 龍泉青瓷 大窯 八仙過海

無疑的元代特殊背景讓八仙的地位達到頂峰,道教的全真派受到元統治者的扶持為原因之一, 民間苦悶 需要寄託 。


 龍泉青瓷  八仙過海盤 longquan-celadon-8-immortals, Yuan dynasty  14th century

八仙作為一個群體名稱,是由傳說中的八位仙人組成, 漢鍾離、呂 洞賓、藍采和、鐵拐李、韓湘子、張果老、何仙姑、曹國舅,他們的故事 深入人心 。  

八仙最初是以個體的形象出現的,不同時期八仙的組成人員也各不相同。 八仙最早的記載 見於唐 代,《明皇雜錄》云:“張果者,隱於恒州條山,常往來汾晉間,時人傳有長年秘術。耆老云:為兒童時見之,自言數百歲矣。唐太宗、高宗屢徴之不起,則天召之 出山,佯死於妒女廟前。時方盛熱,須臾臭爛生蟲。聞於則天,信其死矣。後有人於恒州山中復見之。果乘一白驢,日行數萬里,休則摺疊之,其厚如紙,置於巾箱 中,乘則以水噀之,還成驢矣……。”



呂洞賓是八仙中影響最大,流傳故事最多的一位仙人,

 斬妖除怪,除暴安良, 瀟灑、風趣, 好酒 色,極富人情味,後被漢鍾離度化成仙。有關呂洞賓的籍貫和生活時代,宋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洪邁的《夷堅志》及《集仙傳》等書均有記載, 說法不一。 《鶴林玉露》云:“世傳呂洞賓,唐進士也,詣京師應舉,遇鍾離翁於岳陽,授以仙訣,遂不復之京師。今岳陽飛吟亭,是其處也”。 能改齋漫錄 則為:洞賓 “咸通初,舉進士不第,值巢賊為梗,攜家隱居終南,學老子法”。 明《列仙全傳》則說:呂岩,字洞賓,蒲州永樂人,祖父呂渭曾任禮部侍郎,父親呂讓任海州 刺史,呂洞賓是唐貞元十四年(公元七九八年)四月十四日巳時生,所以稱為純陽子。他母親將要臨盆時,屋裡異香撲鼻,空中仙樂陣陣,一隻白鶴自天而降,飛入 他母親的帳中就消失了。生下來的呂岩果然氣宇不凡”。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姓,


她的經歷更富傳奇色 彩,元《歷世真仙佛道通鑒後集》云:“何仙姑,廣州增城縣何泰之女也。唐天后時住雲母溪,年十四五,一夕夢神人教食雲母粉,可得輕身不死。因餌之,誓不 嫁。常往來山頂,其行如飛,每朝去,暮則持山果歸遺其母。後遂辟穀,語言異常。天后遺使召赴闕,中路失之。……至玄宗天寶九載都虛觀會鄉人齋,有五色雲起 於麻姑壇,眾皆見之。有仙子縹緲而出,道士蔡天一識其為姑也。代宗大曆中又現身於小石樓,廣州刺史高暈具上其事於朝” 。《東軒筆錄》記載:“永州有何氏 女,幼遇異人與桃食之,遂不饑無漏。自是能逆知人禍福,鄉人神之。為構樓以居,世謂之何仙姑。士大夫之好奇者,多謁之以問休咎。” 

八 仙 成為一個集體名詞始於宋在元大盛,

明清時期繼之 ,但八位 仙人的 組合,不同的記載則不盡相同 。元馬致遠的雜劇《呂洞賓三醉岳 陽樓》的八仙 組成為漢鍾離、鐵拐李、藍采和、張果老、徐仙翁、韓湘子、曹國舅、呂洞賓,其中沒有 何仙姑,而多徐仙翁; 至明人吳元泰神魔小說《東遊記》,始將八仙定為漢鍾 離、呂洞賓、何仙姑、曹國舅、藍采和、韓湘子、張果老、鐵拐李,後世一直沿用此說。從此,八人結伴而行,同出同入,憑藉手中的仙器扇子(漢鍾離)、寶劍 (呂洞賓)、荷花(何仙姑)、玉版(曹國舅)、花藍(藍采和)、洞簫(韓湘子)、漁鼓或紙驢(張國老)、葫蘆(鐵拐李),降魔除怪,扶危濟困,造福於民。

八仙戲曲起於何時,歷來眾 說紛紜,

莫衷一是,清代史學家、文學家趙翼考證:“戲本所演八仙不知起於何時,按王氏《續文獻通考》及胡氏《筆叢》俱有辯論,則前明已有之,蓋演自元時 也”  其實,宋、金時期八仙戲曲已被搬上舞臺演出,宋代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雜劇百戲諸藝之外,又為漁父習間、竹馬出 獵、八仙故事”,該書所列雜劇劇碼更有反映八仙故事的《宴瑤池爨》 ;金代院本則有同類題材的《蟠桃會》、《瑤池會》、《菜園孤》、《白牡丹》等,祇是這 一時期八仙戲曲尚處於初起階段, 但 無疑為元、明、清八仙戲曲的 繁榮提供了 基礎。
 

元 代八仙戲曲在宋、金的基礎上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這一現象的產生和元代 統治者奉行的政治、文化、宗教政策有著直接的原因。


 元代統治者推崇全真教 ,佛、道、儒三教作為中國傳統思想體 系的三大支柱,長期以來既相互衝突,又相互融合,呈三足鼎立之勢,某一朝代、某一階段由於統治者的偏愛和喜好,三者的勢力此消彼長。元代道教全真派創始人 王重陽的弟子邱處機於宋、金、蒙古殺場鏖兵,爭奪天下之時,審時度勢,謝絕了宋、金之邀,於元太祖十五年(公元一二二零年)應成吉思汗之召,以七十二歲的 高齡率十八個弟子歷時三年抵達中亞,成吉思汗在大營隆重接待了邱處機一行。成吉思汗對邱處機禮遇有加,直呼其為“神仙”,不僅接受了邱處機的學說和建議, 並下令免除全真教教眾賦役,命邱處機掌管天下道教事務。以此為契機,全真教大行其道,為了進一步鞏固全真教的地位,提高其感召力,遂將漢鍾離、呂洞賓等仙 人的傳說附會於全真教之中,以證明其存在的合法性。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生於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一一一二年),姓王,名喆,字允卿,因仰慕陶淵明之丰 姿、神韻,取道號為重陽子,世稱王重陽。據《全真教開教密語之碑》、《終南山重陽祖師仙跡記》等文獻記載,王重陽在河南甘河鎮路遇二位仙人,授予仙訣,故 而得道成仙,但文獻並未說明二位仙人姓甚名誰。然而,稍後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則將二位仙人附會成漢鍾離、呂洞賓,藉以抬高王重陽的身價,更有甚者,王 重陽的大弟子馬丹陽,乃至邱處機等人的得道亦成了八仙之功,《汝州志》云:“相傳丹陽遇純陽子食瓜自蒂,怪而問之,答曰:香從鼻裡出,甜向苦中來。豁然警 悟,遂修道成真仙,北街有丹陽觀”, 以呂洞賓為首的八仙最終成為了全真派的祖師,道觀、呂祖廟遍佈各地。 




八仙 劇興盛的另一個原因是元代一大批才華橫溢,鬱鬱不得志的文人全 心的投入雜劇創作之中。

元朝以武力統一中國,連年的戰亂和遊 牧部族落後的生產方式,使中原的經濟文化受到嚴重的破壞。元統治者實行殘酷的民族統治,將人民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和南人四個等級,漢人和南人的地位低 下,受到沉重的壓迫 。元代一度廢除科舉制度,官吏均是蒙古人和色目人,漢人和南人為官者極少。漢族知識份子仕途無望, 隱逸山林,寄情於山水之間;或以文學藝術遣興抒情;或遁入空門,尋求精神的解脫,這是元雜劇 興 旺發達的另一重要原因。
八 仙 劇 宣揚道教神仙思想,勸誘世人皈依虛無縹緲的神仙世界,擺脫現世的苦難,在另一個世界實現現時社會無法實現的願望和夢想。 作品在宣揚道 教神仙思想的同時, 反映了現實人生的種種苦難和無奈 。



科舉功名是八仙 劇 反映最多的題材,

馬致遠的雜劇《邯鄲道省悟黃粱夢》中,主人翁呂洞賓是一個熱衷功名的讀書人,他十年寒窗苦讀,為的是一舉成名,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然 而,現實生活中的他卻是屢試不中,家中一貧如洗,夢中,他得中狀元,高官厚祿,娶妻生子,一步登天。然而,一覺醒來,一切盡為虛幻,在漢鍾離的點撥下脫度 成仙。劇中,唱詞道得明白:“你早則省得浮世風燈石火,再休戀兒女神珠玉顆。咱人百歲光陰有幾何?端的日月去似攛梭,想你那受過的坎坷。你夢兒裡見了麼? 心兒裡省得麼?這一覺睡早經了二十年兵火,覺來也依舊存活。瓢古自放在灶窩,驢古自映著樹科,睡朦朧無多一和,半霎兒改變了山河。兀的是黃粱未熟榮華盡, 世態才知髩發皤,早則人事蹉跎”。劇中主人翁呂洞賓的生活經歷正是作者自身的真實寫照。馬致遠,大都人,號東籬,早年熱衷功名,曾作詩《獻上龍樓》,為統 治者歌功頌德,以求博得統治者的賞識,實現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仕途之夢的破滅,令馬致遠心灰意冷,轉而投身全真教,成了全真教的虔誠信徒,將自己的 情愫寄情於神仙世界,用生花妙筆勾勒出一個個熱衷功名,胸懷理想和抱負, 鬱鬱不得志的 知識份子 形象 。 


 八仙慶壽及其他八仙作品


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 老,自古至今始終是人類的一種願望和不懈的追求。在道教構築的神仙世界裡,鳥語花香,沒有塵世的紛擾和煩惱,眾神仙無憂無慮,錦衣玉食,長生不死,正如 《抱樸子》中所言:“古之得仙者,……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處任意,寒溫風濕不能傷,鬼神眾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憂喜毀譽不為累,乃為貴 耳”, 令人羡慕和神往。為了迎合人們這種普遍的心理,神仙祝壽成了戲曲不可或缺的主題之一,八仙作為神仙群體的主要代言人 肩負起了這一使 命。
八仙群體形成之始,有關八仙慶壽的戲曲亦隨之誕生,元代八仙慶壽劇不是很多,僅見鍾嗣成的《宴瑤池王母蟠桃會》,明清兩代是八仙慶壽劇的黃金 時期,優秀作品層出不窮。主要有明朱有燉《瑤池會八仙慶壽》、王淑忭《蟠桃會》、無名氏《眾天仙慶賀長生會》、清傅山《八仙慶壽》、蔣士銓《西江祝嘏》、 吳城《群仙祝壽》等等;地方戲曲、民間小戲中八仙慶壽之作數不勝數,最著名的莫過於清昇平署抄本《八仙慶壽子弟書》了,凡九卷,內容豐富、通俗上口。

八 仙慶壽劇多是為帝王將相歌功頌德之作,展現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每屆壽誕,群仙畢集,飄然而至,韓湘子、何仙姑在壽者面前翩翩起舞,分別獻上花籃和鮮花, 其餘六仙或吹簫、或打拍板,隆重、熱烈。八仙祝壽之物有蟠桃、金丹、靈芝等等,《八仙慶壽子弟書》中唱道:“年年歲歲增福壽,福比蓬萊壽比山。白猿獻桃增 延壽,又降下福祿壽三仙。鍾離手拿桃花扇,洞賓背定龍泉劍。坐騎黑驢的張果老,藍采和品簫在雲端。曹國舅手持雲陽板,湘子提定萬花籃。手拿葫蘆鐵拐李,何 仙姑的笊籬擔在肩。坐騎青牛的燕孫臏,龍王獻上海底鮮。黃石公又把壽詞兒念,杜康劉伶李白祝敬酒千罈”,充滿了快樂、祥和的氣氛。八仙是壽誕之時必須到場 的角色 。

八仙慶壽劇是壽誕日 必備之節目,文人雅士往往親自撰寫劇本,或為自己生日增添喜慶的氣氛;或為父母慶賀壽辰,以示孝心。


明朱元璋之孫朱有燉襲周王,卒諡憲,世稱周憲王,他於 五十華誕時作雜劇《群仙慶壽蟠桃會》,他在引言中說:“自昔以來,人遇誕生之日,多有以詞曲慶賀者,筵會之中,以效祝壽之忱。今年值予初度,偶記舊日所製 南呂宮一曲,因續成傳奇一本。惟以資宴樂之嘉慶耳。

除 慶壽劇之外,還有表現鬥法及其他內容的八仙戲曲。前文已言,八仙戲曲的產生和道教,特別是全真教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可以說元代全真教唯我獨尊的地位是八 仙戲曲產生最直接的催化劑。但是佛、儒二教和道教的矛盾、爭鬥從來沒有停止過,這種矛盾和爭鬥不僅表現在教義和學術主張上,在八仙戲曲的創作和內容上也互 不相讓,大有一爭高下之勢。如明代《呂純陽點化度黃龍》一劇中,道教的代言人呂洞賓和佛教的代言人黃龍禪師分別使出渾身解數,以本教教義和法術展開較量, 黃龍禪師不敵,被呂洞賓點化成仙;而在《飛劍斬黃龍》中,呂洞賓和黃龍禪師相比則略遜一籌,被黃龍禪師度化皈依佛門。由於作者所持立場不同,結果自然大相 徑庭。在山東萊州、招遠交界處還有一種專演八仙戲的劇種——藍關戲,八仙中又以韓湘子的傳說、故事為題材的居多,劇碼有《湘子出家》、《湘子還家》等,藍 關戲即是以傳說為韓湘子的叔叔韓愈的詩句“雪擁藍關馬不前”而得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