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古文物,藝術, 攝影 數位創作的網路線上博物館。收藏歷史, 綿延百年, 藉此分享各方雅士。 曾祖洪以南 遷居淡水,居達觀樓為樓主,祖父又遷台北大稻埕,設立達觀眼科醫院,因此以達觀為名。 。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北宋內府用瓷與開封官窯 蘇轍開啟內府用青瓷新局?
北方青瓷的優化,開始於元祐年。也就是定瓷有芒改用汝州青瓷的文獻記載當時。
時代的字體也要參考****
有一種說法,蘇轍來自邛窯所在的眉山地區。他先是擔任起居郎,後又知汝洲, 從早期北方青瓷,在這段時期,融入許多來自各地的礦物,演變到最高峰的北宋官窯,就算北宋滅亡,仍然影響
金,南宋青瓷系列,鈞釉與南官多年。
當然,南官後來融入更多龍泉成分。
也就是南北官的區分,可以用釉來看。
鈞釉系列早期與晚期乳濁劑是不同的,最早的沒有窯變的乳濁天藍青瓷是在汴京官窯成熟期出現。
-----------------------------------------------------------
有人知道起居郎是不是管宮內用品,包括瓷器?
"宋代負責記錄皇帝的言行。
宋史:(起居郎)御殿則侍立,行幸則從,大朝會則與起居舍人對立于殿下螭首之側。凡朝廷命令赦宥、禮樂法度、損益因革、賞罰勸懲、群臣進對、文武臣除授及祭祀宴享、臨幸引見之事,四時氣候、四方符瑞、戶口增減、州縣廢置,皆書以授著作官。"
應該是他建議的,所以被罷官時請他去汝洲............幽默。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8%BE%99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出任大名府推官,次年蘇洵病逝,與蘇軾扶喪還蜀。
-----------------------------------------------------------
這花瓶是仿金屬器 漢朝
下面盒蓋的花紋也是仿金屬器。
--------------------------------------------------
看到這裡,應該證據是足夠了。
從這樣的基礎,來自蘇轍故鄉的邛窯菁英工匠,發揮創意,開啟了河南地區瓷器工藝一連串的改變。
宋朝的瓷器革命重要的元素是邛窯,而蘇氏父子三人中,蘇轍應該是關鍵。
------------------------------------------------------------------------
蘇家父子三人中的蘇轍,應該是帶動宋朝河南地區青瓷革命的關鍵。引進邛窯工藝,釉配方,其他寶石礦石的使用,應該是汝瓷 北官以及北宋鈞瓷的原因。
(我們看到帶藍乳濁效果的都認為是鈞,其實乳濁劑有演變過,後來用便宜的骨粉,早期是礦物粉末。)
********************
由於證據取得很難,
從我的一些樣本藏品 ,
我是認為 蘇轍想要在傳統交給民窯燒製官用器物之外,另外指定清涼寺張家窯試做不同工序與釉的內府用瓷。
這不同時期的內府瓷 有固定存放之倉庫,一般人看不到。
也就是用途與設計是北宋開封官窯真正的意義,而且是及格品進入倉庫,不及格當然是全部消失。
至於燒造位置,元祐 哲宗時期是清涼寺張家窯,後來就是另外設置的開封官窯。
上圖梅瓶 是縮小版 太廟用品都用縮小版。釉則接近汝但是不能亮。這問題到晚期火候控制差一些,變成較亮偏綠。
中間有段時間應該是汝官窯。
可惜大家只認得汝官,卻把重要的北官概念弄丟了。然後現在回頭一看,不對啊!
民間就不服氣,造出一堆以真為基礎的仿品還加料,落款鍍金邊做舊等等,然後真相就更難找尋了!
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台北及台北城二十世紀初1903年地圖
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北宋官窯與汝窯,水仙盆其實是供器
隨著南宋官窯挖掘出土資料的累積,
宋哲宗時期應該開始使用真正瓷器於祭祀及太廟。
而全面燒製禮儀用縮小版瓷器供器也應該是宋徽宗政和時期。這有宋官專家錢大樹的研究報告可參考。
故宮汝窯水仙盆到底是誰說是水仙盆?不知有人知道嗎?
官用禮器有縮小版相同器型,我懷疑是盛裝供品用器。
至於汝窯有不同尺寸所謂水仙盆其實是食物容器。
北宋官窯與汝窯,水仙盆其實是供器,
北宋官窯燒制的不是陶質禮器,而是全新的瓷質禮器;沒有瓷質禮器的窯口就不成其為北宋官窯。瓷質禮器是從北宋政和四年(1114)以後才真正開始登上祭壇的,到南宋時期已得到普遍的認可,其使用的範圍也從郊壇擴展到名堂和家廟,並逐漸成為一種定製和慣例。明洪武二年
(1369)定"祭器皆用磁"。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8bnzyb4.html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8bnzyb4.html
北宋官窯燒制的不是陶質禮器,而是全新的瓷質禮器;沒有瓷質禮器的窯口就不成其為北宋官窯。瓷質禮器是從北宋政和四年(1114)以後才真正開始登上祭壇的,到南宋時期已得到普遍的認可,其使用的範圍也從郊壇擴展到名堂和家廟,並逐漸成為一種定製和慣例。明洪武二年
(1369)定"祭器皆用磁"。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8bnzyb4.html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8bnzyb4.html
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
出戟尊之謎
以前所謂專家
都要窯址出土物來確定所藏瓷器是某官窯製品。
遇到看不懂的
就說清代仿品。
故宮奉華尊就因為這個理由被打成清朝。
我沒上手 過
但是近年魯山段店窯有出土類似器物碎片。
---------------------
北宋
徽宗皇帝開封御官窯出戟尊
兩側的出戟尊是台北故宮的奉華尊。
這幾年魯山段店窯有發現類汝釉的出戟尊殘片。
鈞釉出戟尊也存世。
網路上出戟尊圖片很多都是現代製品。
這張圖中間是私人藏品
拿來比較。
我的看法
故宮奉華尊絕對不是清代仿品
但是當時使用模具,所以可以有不只一個地方燒製。
清涼寺汝官燒造的器物類別,可能沒這一類。
因此段店或是汴官的可能就出現了!
---------------------------------------
北宋製造官用高檔瓷器是用模具
因此壓出胚
素燒
然後上不同成分的釉
燒出略有差異的釉色是很合理的。
製造模,先要雕刻出一個母樣,然後一連串工序,
-----------------------------------------------------------------------------
出戟尊
出戟尊是「官鈞」瓷器中的典型器,造型源自西周時期的青銅尊。
馮先銘先生在論證鈞窯始燒於北宋的觀點時,所舉鈞窯與汝窯、官窯等有共同點的器類,就可能包括出戟尊。
不過,汝窯瓷器中究竟有無出戟尊這類器物,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舉世僅見的汝窯「奉華」銘出戟尊,究竟是不是汝窯制品,這可能還是個問題。
對「奉華」銘出戟尊的年代及真偽,已有台灣學者提出疑義「,加之汝窯遺址從未發現過類似器物,因此,我們認為,所謂汝窯出戟尊似不宜作為可靠材料在研究中使用。
目前古代瓷器中年代最早的出戟尊,見有南宋官窯和龍泉窯制品。
南宋官窯制品,台北故宮博物院有藏(圖24),杭州老虎洞窯址出有相同的器物標本「。龍泉出戟尊,以日本穎川美術館藏品最具代表性(圖25)。
從南宋官窯和龍泉窯的出戟尊來看,二者腹部均為扁圓狀,出戟為隱起的「出筋」或扁平的泥條,整體造型簡約,線條柔和。
元代出戟尊,見有韓國新安海底沉船打撈出的龍泉窯制品(圖26)。其造型基本承襲了南宋龍泉窯形制,只是工藝略顯簡略,出戟仍為南宋流行的扁平泥條。
明代出戟尊,除瓷制品外,更見琺琅器等。
--------------------------------------
明代繪畫亦可反映當時出戟尊的特點。
鎮江博物館藏謝環所繪《杏園雅集圖》(圖32)。
此卷繪於正統二年,描繪的是當時內閣大臣楊士奇、楊榮、楊溥及畫家本人等在楊榮家「杏園」聚會的情景。
畫中一書案上置一插花的出戟尊。
該尊出戟較高,中腰凸起折線分明,與「官鈞」造型特點接近。由於該畫作者身份特殊,描繪的又是特定場景,故畫中的陳設等內容當真實可信。
二是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仇英繪《蕉陰清夏圖》(圖33)。畫的下方石案上置一插花出戟尊,其特征與「官鈞」出戟尊相同。仇英主要活躍於嘉靖年間,其作反映的當是明中葉上層社會的生活場景。
http://gg-art.com/hundred/viewNews_b.php?newsid=8756
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博物館與文創
我一直說
台灣政府許多補助的文創其實是商業行為,不歸文化部管,也不該拿納稅錢來買單。
商業行為給予政府補助,不但不妥,反而扭曲,讓政商關係決定誰的名字大,這反而抹殺了真正有實力的人。
那麼文化部可不可以補助文創?
可以,但是要設定原則,一定是公開公平而且是有土地歷史文化連結的,而且是有全面性。給予個別團體或個人,一定要有合理的公眾認同的流程。否則只是立委為了自己選區政績的分贓。
濫用文化兩個字來加持一般商業行為的就是故宮商店。那些真的談不上文創,只是商品設計。
好吧,那麼博物館怎麼結合到文化創意層級?
我就做幾個例子:
要有點格調與精緻感,能喚起對文化的興趣。
我只是拋磚引玉,我沒拿半毛錢,我的水準也不差吧。
2018年2月25日 星期日
2018年2月15日 星期四
乾隆官作畫琺瑯鼻煙壺
乾隆時代圓明園風格
金 與白為背景與邊框的仿巴洛克風格
涅白料畫琺瑯
邊框有刻吉祥如意四字鎏金
雙喜鵲站上梅梢
另一面是富貴牡丹
底藍料四字款。
這件是真品真款。
看鎏金 看用彩畫功就知道。
故宮沒看到,因圓明園而失落的清宮絕技絕品。
乾隆時代圓明園風格
金 與白為背景與邊框的仿巴洛克風格
涅白料畫琺瑯
邊框有刻吉祥如意四字鎏金
雙喜鵲站上梅梢
另一面是富貴牡丹
底藍料四字款。
這件是真品真款。
看鎏金 看用彩畫功就知道。
故宮沒看到,因圓明園而失落的清宮絕技絕品。
2018年2月10日 星期六
梅瓶的故事
梅瓶的故事
無意中抽出一本故宮文物月刊廖寶秀女士寫的文章
梅瓶略史一梅瓶的器用及其器型演變
11卷第2期
1993.5.
相當完整的介紹梅瓶的歷史。
然而
再去找資料卻發現另一件事。
如何定義梅瓶?
找維基百科
顯然是窄口 寬肩修長 是基本條件。線條到底無足圈,高大於寬應該也是。
以下先放一些無爭議的梅瓶
其次放一些類梅瓶來凸顯一些定義問題。
至於從酒器變花瓶的故事就不重複敘述了。
-----------------------------------------------
---------------------------------------------------------------------
這是宋定窯高梅瓶,有使用痕跡,裝酒的。
這兩件應該爭議不大。
元青花梅瓶還蠻經典造型。
宋金元磁州系
早明
清朝
----------------------------
以下是高麗
------------------------------------------------------------
到這裡梅瓶的 樣子大概都還可以。
可是在實際收藏上
會有一些瓶子
一 ,高度不夠
二 ,瓶口太大
三,肩膀不突出 曲線沒那韻味
四,瓶或罐之間
----------------------------------------------------------------
以下就舉一些例子
先放一些我說是半梅瓶的小口寬肩卻不夠高挑的瓶子
以上這些不夠高挑的可以看出切短高度比較適合放桌上當真正酒瓶
---------------------------------------------------------------------------------------------------------
相對的 這裡也會產生想擺設多插些花的寬口 "類梅瓶" (如果要守住梅瓶窄口的定義)
這篇只是要點出 在歷史演化過程中 功能與需求決定一切。
梅瓶廣義或狹義似乎不是口徑,而是那迷人的曲線。哈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