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是:
乳濁釉---從一件印花鈞釉瓷陶脈枕說起
從另一個角度看
宋瓷往乳濁 方向走 高麗青瓷往圖案走.................
青瓷釉的演變
首先是黑釉的出現東漢到東晉成熟
再來白釉的出現 ---南青北白 ---東漢到北朝隋唐成熟
-----------------------------------------
這一篇想寫的其實就是一般人說的鈞釉與鈞窯。
我為何說"一般人"? 因為想要點出歷史記述與認知上常見的盲點。對一位想深入研究中國陶瓷歷史的人,不了解常見名稱的侷限性,恐怕會在這裡困惑了。
為何?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當年我們發現一類精美古瓷器,有一種半乳濁釉,青綠帶黃到帶藍,我們考察古籍說是秘色瓷,然後我們就稱這類釉為秘色釉,燒造的窯是秘色窯,因為最早發現在古代的越州,我們就稱呼這釉為"越釉",這類瓷器為"越瓷",出土燒造之窯址最多的地方成立越窯博物館,凡是這類釉色以後都稱"越 "。
您認為合理嗎? 今天的鈞釉鈞窯就是呈現這一不甚合理的現象。
---------------------------------------------------------------------------
在中國古瓷的演化史中,青瓷白瓷黑釉青瓷等等一路演化中,單一顏色稱呼就可以對應到某件單色瓷器的釉色,然後器型描述,再來研究材料燒製年代方式等等,就有個名稱歸屬,如金定窯白釉印花盤,唐邢窯白釉罐等等。 偏偏我們要描述的鈞釉鈞瓷不是單一顏色,還特別指多顏色混合千變萬化的一類以釉色來取勝的古瓷器。而鈞州不見得是最早的發源地與唯一燒造地點,更何況現今認為鈞釉遠祖的唐朝高鐵類釉加料的花瓷,產地有山西有河南多個窯口,而且唐朝(618-907),遼(916-1125),五代(907-979),北宋(960-1127),唐花瓷716年時已經成熟。中間兩百五十年以上的演變史,我們現在還沒搞清楚。------這就是問題之所在。
---------------------------------------------------------------
要繼續討論這些爭論前,先說明現代認識的鈞釉。
鈞釉的主要特徵:一般認為釉有積厚處、乳濁性質、不透明的藍白色混合為主,加上他色複雜多變。
然而,底釉的特性,乳濁程度,材料細緻程度,攪拌均勻度,施釉流程,燒製溫度氣氛與冷卻過程等等都可以在成品的視覺感受上,產生極不同的效果。
勉強去分如下:
鈞釉的分類 :單一色,有小變異。
2 外觀釉色變異明顯的窯變釉。
第二類 的鈞瓷窯變釉大體上有2類:
1加彩斑窯變釉,以宋元時期的天藍紅斑釉為代表。較似唐花瓷的人為點撒,但是有差
異。
2 窯變花釉,窯變花釉以宋鈞紫紅釉為代表。區塊相異,不均勻混合材料以產生較自然非刻意的色彩混合,這也見於唐花瓷。
上述 鈞瓷窯變釉,以窯變花釉的藝術性為較高,因為它最能代表鈞瓷自然窯變的神韻。
鈞釉的基本成分有:
二氧化硅(SiO2)、三氧化二鋁(Al2O3)、三氧化二鐵(Fe2O3)、
二氧化鈦(TiO2)、氧化鈣(CaO)、氧化鎂(MgO)、氧化鋅(ZnO)、氧化鉀(K2O)、氧化鈉(Na2O)、五氧化二磷(P2O5)、二氧化錫(SnO2)等。
(參考現代乳濁劑系列: 经历氧化锡、氧化锌、二氧化钛、磷酸盐、直到硅酸锆等过程。
氧化锡作为乳浊剂,成本高,使用越来越少。
20世纪 20年代,开始引用锆英石作为釉料乳浊剂,后来又使用锆英石取代氧化锡,降低了瓷砖装饰用釉料产品成本。
不过如在常规釉料内加入5%的氧化锡,可产生 白里泛青的釉调;
氧化锌广泛应用于锆英石釉内,可以提高白度与乳浊度。
将氧化钛加入釉中时,可以制成高档的白乳浊釉。
磷化合物在釉中的作用有:一,用做乳浊剂使釉不透明;
二,增加釉对光的折射率,增加釉料的光泽。
磷酸钙、骨灰、磷灰石均可酌情适量配入釉料内,使釉形成良好的乳浊与光亮效果。
此外锂灰石,透辉石等锂化物也是 很好的乳浊釉原料。)
4鈞釉 原料主要是各種天然礦石、人工製備原料和一些化工原料。
天然礦石原料主要有長石、方解石、瑪瑙石、滑石、銅礦石、鐵礦石等,
人工製備的原料有草木灰、牛骨灰等,
化工原料主要有氧化銅、二氧化錫、氧化鋅等。
---------------------------------------------------------------------------------------
長石。鈞瓷釉用主要原料,成分比較複雜,外觀呈灰色、粉紅色、黃色等,是一種天然釉石,在加熱中起助熔劑作用。
方解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外觀呈淺黃色、白色,起助熔作用。
瑪瑙石。一種石英,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外觀呈乳白色,是形成釉玻璃狀的主要原料。
在宋鈞官窯遺址內曾發現有白色瑪瑙石,可見當時已採用瑪瑙配釉。
-----------------------------------------------------------------------------------------------------------------
滑石。為含硅酸鎂礦物,手摸有滑膩感,外觀呈灰白色、淺黃色等。起助熔和乳濁作用。
銅礦石。一種含銅礦石,成分較複雜,外觀呈褐黃色。起助熔和著色作用。
鐵礦石。一種含鐵的礦石,成分較複雜,外觀呈暗紫紅色。起著色作用。
-------------------------------------------------------------------------------------------------------------
草木灰。樹木草枝燃燒后形成的灰,以松木和栗木灰為最佳,灰中含硅、鈣和磷等,外觀呈青灰或黃灰色。經過加水多次漂洗,撇去浮渣,清去沉渣,炕干后才能使用。起助熔作用。
牛骨灰。牛的骨骼經高溫煅燒后粉碎製成,主要成分為磷酸鈣,外觀呈白色。起乳濁作用。
氧化銅。外觀呈黑色,粉末狀。是重要的著色元素。
二氧化錫。外觀呈淺黃或白色,粉末狀或顆粒狀。起助發色作用。
氧化鋅。外觀呈白色粉狀。起助熔和增加釉面光亮的作用。
歷代鈞釉特徵
宋代鈞釉釉層較厚,釉質瑩潤,層次感強,釉質較細,呈乳濁狀。
從釉的風格來看,民窯色澤勻凈淡雅,釉色以天青、天藍、月白較多,有的釉色發灰,紅、紫斑及大面積紅紫色較少。
施釉到圈足或不到圈足,圈足流釉及釉滴較多。
官窯釉色極為豐富,大體分紅、藍、青三大類,十余種窯變色彩。具體表現為,青藍釉施於器內,紅紫釉施於器外,也有內外皆施青藍釉的。
鈞釉的銅元素在高溫氣氛下與青藍色相互融合,形成青中帶紅,紅里泛紫,紫中藏青或紅、藍、紫相間,猶如玫瑰,又像海棠,或似晚霞的瑰麗畫面。
間或有葡萄紫、胭脂紅、雞血紅、丁香紫等釉色出現。
在釉面上可見蚯蚓走泥紋。官鈞施釉到圈足,圈足內均刷有芝麻醬色釉。
金代鈞瓷一般施釉不到底,底足露胎不刷釉,釉色以天青、天藍為主,施釉較薄,釉色流動性較小,色彩單調,窯變效果不及宋鈞自然。
-----------------------------------------------------------------------------
元代釉面多棕眼,光澤較差。元代鈞瓷的釉色也很特別,大多以天藍、天青、豆青、粉青為底,紫斑濃重成形。
釉汁流積如蠟淚。施釉時一般不到底,圈足內外無釉。器體表面的紫紅窯變彩斑系人為塗抹而成,色彩暗淡,顯得呆板,不及宋鈞窯變自然。
其製作工藝同宋鈞相比明顯粗糙,其呈色比較濃重沉穩,鮮見有紅紫交融的玫瑰紫和海棠紅釉色。
-------------------------------------------------------------------------------------------
清明民初釉色因燒成制度的不同呈現出較大的變化。
豆青、冬青、粉綠、瓜皮綠、麥芽綠、孔雀綠、銅綠為多,偶有紅色調,但發色沉穩、暗濁,而在鈞瓷窯內燒制的色澤較為鮮艷。
用風箱小爐(盧鈞小窯),在還原焰氣氛下燒制的鈞瓷,呈天青、天藍、海棠紅、硃砂紅、玫瑰紅、玫瑰紫、葡萄紫等色,其精上製品,五彩燦爛,玉潤晶瑩,可與宋鈞媲美。在日用瓷窯內搭燒,採用氧化焰氣氛燒制的鈞瓷,釉色多呈青、綠色,以天青、
蚯蚓走泥紋。最早現于宋代,因其蜿蜒曲折,自然天成,類似蚯蚓行走過的痕跡而得名。多因底釉厚重、長久放置、裂紋隱存,在高溫下紋內氣泡蠕動,面釉填充所致。宋時,道家稱蚯蚓為「小龍」,又曰「龍子」,故奉為上品。
---------------------------------------------------
---------------------------------------------------------------------------------------------------------------
唐代的花釉瓷因為底釉是高鐵成分的青釉,裡面本來就夾雜其他金屬成分,因此當多次上釉,尤其口沿部分多施一層不同配方,含動物骨粉鈣磷的成分時,就會產生窯變效果。這時還不知道,也不必考慮"乳濁"
------------------------------------------------------------
在後續追求天青,似玉效果的過程中,越窯發展了氧化鋅 碳酸鋅的半乳濁效果,並調控燒成氣氛來做成秘色瓷,這一部分技術為耀州所採用。當然其他方面的精緻化也很重要。
-------------------------------------------------------
顯然的是在越窯秘色瓷獨領風騷的唐末五代時期,後周,甚至遼國也對秘色瓷的半乳濁與天青偏藍技術產生了興趣。
這一個時期就是由花釉瓷的啟示發展到宋鈞的重要轉折。
要的效果是"柴窯雨過天青---帶點雲霧與天藍的效果。而非窯變多彩。
-----------------------------------------------------------------------------------------------
遼瓷胎的瓷化較差,胎吐粗,雜質多,印花圖案延續唐朝並加入自己風格。遼對製瓷的企圖心見於在占領定窯時北遷窯工。短暫佔領河南時期,推想也可能北遷少量河南工匠,而這時期就在五代。唐風猶存而天青瓷正被熱烈追求的時代。
------------------------------------------------------------------------------------
這件印花枕印花線條是下陷(陰) 與許昌博物館鈞窯印花窯變盤的陽紋是不同的。相同的是我們對這所謂鈞釉應該更客觀博觀的來看待來研究。我相信許多河南窯這時期都有一些加乳濁劑,加鐵銅加骨粉的嘗試作品。不要以簡單的窯址時代官民窯粗細來劃分。這是宋瓷大放光明前的混沌期。
宋官窯乳濁釉
-----------------------------------------------------------
我的假設
當安史之亂與黃巢之亂搞得中原渺無人煙時,山西交城 的花瓷技術保存下來了。
西元928年,遼軍攻破地處河北的瓷都定州。停留八個多月方撤兵北歸,隨行的定窯工匠成為日後遼瓷發展的人才基礎。
缸瓦窯村窯是一處目前所知遼代最大的古瓷窯遺址,可生產白釉、單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宮廷所用的官窯器物
遼佔中原是947年
宋滅北漢979年 交城歸入北宋
或許我們今天說的宋鈞與這些事件有關。遼國曾經燒造藍白乳濁釉單色鈞的歷史,甚至扮演由唐花瓷到宋鈞的重要技術轉化則有待進一步的發掘考證。這件鴛鴦紋乳濁釉印花粗軟瓷胎脈枕透露出這樣的線索。遼鈞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議題。
-------------------------------------------------------------------------------------------------------------
----------------------------------------------------------------------------------------------------------------
北宋開封官窯的秘密應該也是乳濁效應的探求
------------------------------------------------------------------------------------------------------------
20171002:
這是以前的文章
想法慢慢在改
但是從五代開始
現在中國這一區域瓷器發展的重點,與高麗青瓷的差異,
路線
走的是半乳濁 乳濁
窯變
胎裝飾
器型
不了解這些
一味吹捧汝瓷
就迷路了
以為徽宗是沒事找事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